來源:
北京晚報
2017年12月07日
版次:
39
作者:
林雯悅(17歲) 2017年,我覺得“懟”字算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熱詞。一個簡單的“懟”字,包含的意思卻極不簡單,而且適用越來越廣。“懟”字既可以是伙伴朋友間的交流打趣,也可以適用于人際交往中的是非論斷,甚至還可以是國與國之間外交交鋒的你來我往……“懟”,為什么能在2017年如此流行?中國人一向崇尚“和為貴”,為什么有話不好好說,干嘛非要“懟”呢?! “懟”,源自北方方言,原本的意思是對對方有了啥看不過眼的言行,便來個針鋒相對、你來我往。從字義上來說,有掐架、對抗、對峙、不滿的意思,卻又與這些詞都有所不同。 懟,首先不是主動挑起矛盾,而是來自對他人不當言行的一種回應。這樣一種意見表達方式,既是一種直接面對,避免對問題的默許和放任,目的又不在于擴大事態(tài)、升級矛盾,頗有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勁頭。尤其在原則問題上,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真需要有勇于“懟”的精神。 懟,往往更理性,透著一種冷靜的分寸感。可以優(yōu)雅地懟,可以直懟,可以怒懟……但一定要切記,懟,關注的是內容,是事情本身。在懟中,不能簡單地扯著脖子吵,不是發(fā)怒勝于說理,而是一種更理性的回應,有一種不卑不亢、有理有節(jié)的風度感。 懟,需要智慧。懟的一方往往要把握對方的關鍵弱點,直奔主題,直擊要害。懟得恰當,就會產(chǎn)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簡單的回合,便明了了孰是孰非,被懟的一方則往往在反擊中更要反思。 懟,也是一種交流,懟字的結構就是“對心”的碰撞,直接、明了,不拐彎抹角,不拖泥帶水。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好朋友間會在生活瑣事日常交往中以懟為樂。 所以,我認為“懟”字其實也是個蠻可愛的詞,懟得好,會懟出原則,懟出道理,懟出智慧,懟出樂趣……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0年10月,現(xiàn)就讀于北京東直門中學高三(7)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