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是佛國,意是天堂,心是苦海,身是地獄”。是先生對四大界定義的高度概括,也是對四大界的常規理解。但在修身立命的實踐中,又常與三界相結合。如先生說:“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志界和身界相對,志越高,身子越得矮;意界和心界相對,意越大,心越得平?!贝颂幍男暮蜕?,與三界中的心身之意義是一致的。心要平,即是不受外界的干擾,總是保持平靜、平和、平等、不動搖。身要矮即是堅持托底就下,不高不傲,能托起愚人。也即是“遇矮人比他矮不點”的意思。所以這里的心身,都要從正面來理解。
允恭問:“志得怎樣才能定住呢?”先生道:“必須用三界養。身要先立本,如你是教員的本分,就要研究教員的道。更要把書理鉆透了;心得理足,要存眾人的道;然后意(界)才能成。三界俱足,而后志才能定住?!倍ㄖ?,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必需有牢固的基礎。什么是基礎呢?就是三界俱足。首先要從立身做起。心要存道理,道理足了,不論遇到任何逆境,都能想得開、過得去,并有正確的處理方法與態度。稟性化了,意才能誠(意相當于三界中的性)。如此,三界俱足,志才能定住,所以“志必須用三界養”。
志界人的每舉措,都必須考慮,這樣做是否能推行于永久,對千百年后的人是否有益。志界的德是永存的;意界人心胸豁達,大度能容,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心得存道理,會自己的道和他人的道;身能矮在眾人之下,方能擺脫一切束縛,而得到真正的自在。所以先生說:“志是長的,能達萬古,意是大的,能包羅天下,心得能平,身得能矮下去”。此處的心身與三界的心身義同。
世上最大學問,無如研究人類自身,自身最為重要的部分,便是性與命。而能緊扣性命之真髓的,便是志、意、心、身??纯带P儀先生對這四個字是怎樣下功夫的。先生自述道:“憂患志不成,不樂意不成,心要存理,身要實行。把四個字要來回慮,要慮得極熟,我上慮到佛國,下慮到地獄,一天不知慮多少次”。
四大界也可以運用于倫理中的四個層次。如先生對王李明貞說:“你的志,應該知道祖上的德行多么大,你做的德再能超過祖上,才算超拔祖先;你的意要達在你婆母身上,人人都稱贊你婆母好行善事,就應該把善事接起來,才算對起婆母;你的心要存伯叔妯娌的道。身界要存子女們的道。既然存誠了,還得等子女問著才說。這樣做,才算四界并進。
志、意、心、身,也可運用于家庭倫理的輩分上。先生說:“身是物,心是兒女,意是父母,志是祖父母。想要知兒女好不,看你心誠不。你要不樂,好發顢(意不誠),父母準不能好。所以治世也不出本身?!?br> 四大界還可與天下、國家、家庭、自身結合起來研究。志合天體,可知時代前進的步伐。意合國體,可知社會發展的方向。心合家體,身是自身。先生對朱循天說:“人做事必得合天體,國體,家體,身體。我和你四體都合了道。德的根就在孝悌上,但孝悌的界限又各有不同,有志意心身的分別。”以孝道來講,以志做人,天下為家,是志界的孝;以意做人,大公無私的是意界的孝;在家庭中能尊敬父母,是庭闈之孝;能供給父母衣食住的,是養生之孝。
四大界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結合倫理運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