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以熟知,先以真知。 編者按: 陸儼少有“上海書畫三杰”之譽,他與李可染并稱為“北李南陸”。 陸儼少所著的《陸儼少山水畫芻議》是一本高水準的藝術教材和山水技法讀本。主要講筆墨技法、講境界、講傳統、講創新,從大處著眼,小處著筆,他將自己的想法以及經驗,都凝結在了這本著作之中。 查看之前的連載,請點擊↓ “ 密雨斜侵薜荔墻 ”
山水畫芻議(選) 文/陸儼少 61 創立面目 一個人形成自己的風格面目,不強求硬做而成。如果涂了花臉說他有面目,這個面目也不可貴。一定要結合自已的各種修養,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這樣形成一個面目,才是可貴。但也不是說有了面目就算好,獐頭鼠且,也是一個面目,但這個面目不討人歡喜,必須有一個使人看了心愛,過后還要想看的面目。 格調二字,雖然好象是抽象的東西,但形成好面目,必須有高格調,這種高格調,是摒去了上面所說的甜俗氣、獷悍氣、陳腐氣、黑氣等等。吸取外來,不是拿別人的糟粕和垃圾拼湊一起,成了垃圾箱、泔腳缸,而是冶鑄百家的精華,成為一塊好鋼。看上去有自己獨特的面目,而細細推尋,各有來歷,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創新不已,面目日變,年歲已邁,而藝術生命常青不老,最為可貴。 陸儼少 《峽江山水》 62 畫雪法 畫雪景要善于留空白,空白可染粉或不染粉,白處即是雪,留得好,也就得到雪的精神(圖二十四)。傳統畫雪,不外描寫天地陰晦、彤云密布的景色。樹木用的鹿角或蟹爪的枯樹,很少畫常綠樹。樹干上略施淡赭石,其他總是用墨青色或純墨色為主調,是一種灰暗的調子,下雪是沒有聲音的,所以也是靜的調子。這是從前人限于閱歷,看不到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天是碧藍,雪是晶瑩,一反灰暗的調子,所以對比強烈。 雪山陰面以及受風處,雪積聚不起來,要露出石骨,用濃墨見筆跡,生辣凝重,襯托出天更藍,積雪更白。其間風暴、冰河、雪崩、云走,一切大自然的景象都是動的,色調也是亮的。就是人事點綴,以前不過畫“雪夜訪戴”、“騎驢看梅”、“擁爐煮酒”等等,而現在是在昆侖山上,冒風雪而筑路,或走險道以運輸,或則三冬開河,臘月造田,戰天斗地,意氣風發,也都是動的。時代不同了,情調亦大變,不能用老套路,必須變,才能描繪出新時代的精神來。
63 飛雪畫法 畫飛雪圖,傳說用彈弓彈上粉點,好象密雪的樣子。所傳元王蒙的《岱宗密雪圖》就是用這個方法。我不知道弓的形制怎樣,以及如何去彈,屢試不得其法。后來用“敲雪法”,效果很好。其法用兩枝筆,一枝筆飽蘸白粉,平臥橫執,然后用另一枝筆桿敲擊這枝平臥的筆桿,要敲得重,即有細點的粉散落下來。筆頭上所蘸白粉因為多少不同,散落的點子也有粗細疏密之分。可以預先在另紙試敲,到點子大小適中,即可敲上。 陸儼少 《杜甫詩意圖》 64 雨景畫法 從前人畫雨景,大致多畫雨后云山,或細雨霏霏之狀,很少有畫大雨的。就是有畫《風雨歸舟》者,也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境地。當暴雨之際,必隨之以大風,風挾雨勢,傾盆如注。柳子厚詩云:“密雨斜侵薜荔墻”。這個“斜”字用得好。 我們觀察大雨之來,因有大風,其勢必斜。而且不是如絲如簾,也不是疏密一色,是中間織成道道,可以先用排筆飽蘸墨青水,在紙上平行地畫一、二寸許闊條條,一條深,一條淺,相互間隔,但界限不能太明顯,等干之后,可用較深墨于淡條條處,畫上樹石、屋宇、橋梁、人物等。兩邊入于深條處,漸隱不見。其草樹畫法,與畫風相同,順逆橫斜,以蓄其勢。點綴人物,可畫雨具,迎風而上,以增加氣氛。 兵車行 65 畫風法 風是空氣的流動,是沒有色,也沒有形的。所以要畫風,全靠其它事物的襯托。畫大風用四圍草樹來襯托風勢。風從東來,則四旁叢樹的主干迎著風勢向東出,畫到上面細枝,倒過頭來全部一個方向向西簸動。樹上的藤蘿和樹葉也一面向西倒,樹下細草也向西離披。 總之寫出草樹和風相搏斗,其始不屈地相逆,以蓄其勢,及其末梢力盡,順風勢以見風力。樹下石塊和坡陀,雖堅實非風所能掀動,但也要蓄勢向東以逆風,如果向西則氣泄。畫微風只須搖動樹的枝杪。畫春風則滿園桃李,輕袷微舉,吹人欲醉。畫朔風則令人瑟縮戰栗,但要畫出人的精神,敢于向冷空氣搏斗的勇氣。 陸儼少 《黃山觀松》 66 畫霧法 霧中景色,一片模糊,要在模糊中用淡墨勾出物體,近處稍深,遠處更淡。切不可用濃墨,濃則失霧之意。畫霧不用濃墨,一片淡墨,易失于平。所以只有在筆跡的點線上求其不平。如近處山石用大墨塊,近樹用粗筆,遠樹用細筆,加以繁簡、疏密、虛實的穿插,同樣可以做到不平。畫好之后,可用極淡墨水整幅渲染以增加其白茫茫的感覺。霧天是沒有風的,所以樹枝不能有動態,也沒有聲響,是靜悄悄的淡灰色調子。 采藥圖 67 點子畫法 山水畫中點子極關重要,它既是樹葉,又是苔點。點時筆毛要平均著紙,聚而不散,在一點之中,筆貴重實,具有筆意,是極見功力的。切不可象蜻蜒點水那樣,輕輕著紙,只有墨痕,不見筆跡,狼藉滿紙,無有生氣,更談不上沉著痛快。一般點子都用筆尖點,首貴入紙,又毛又圓,此是最難。也有用筆腹、筆根點,只是偶然用上,而且也不過疏疏幾點,點不多。點子落筆也有快慢之分,快筆如急風驟雨,落紙颯颯有聲,一氣到底,不暇自休,此種點大致用筆鋒點,用得最多。 又有一種慢筆點,每一點下去,要經過一秒鐘或半秒鐘,方才把筆提起,這種點大致使用筆腹,在醒目處稀疏幾點,筆毛方向相同,順次而下,整齊中有變化,點與點之間,要顧盼生姿,互有感情。 陸儼少 《返照入江翻石壁》 68 畫樹干 我常想大自然中,所有的樹皆四面出枝,四面生葉,從來沒有平扁的。此即古代畫譜所稱“樹有四歧”是也。但在傳統山水畫中,每每主干全露,左右兩面生枝葉,遂使整個一棵樹畫扁了,是不合于實際情況的。于是我嘗試畫四面出枝葉,把主干遮掩,僅僅露出中間小部分,以及其根部。這樣畫近樹以及遠樹是可以的。只有中景樹,畫后總覺不好看。 我想從前畫家也一定想到這個問題,而且也一定經過多次實踐,未能很好解決,于是把樹干全部畫出來,但我總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根據。后來在窗外看到一叢疏樹,日光映照,主干全部可以看出,方悟前人也是從現實觀察中得到啟發,創為主干全露的畫法。在中國山水畫中,每多裝飾美,因之這種近于裝飾美的畫法,還是可以繼承的。 蒼山如海 69 畫枯樹 從來畫史上一致稱贊宋代李成的枯樹畫得好。實在再好也好不過大自然中的枯樹。其結構線條,疏密穿插,變化多樣,真是美極了。而且畫枯樹不一定要到名山大川去,在自己住房的附近,或道路旁邊,都能看到。到了冬天,樹葉脫落,露出枝條,可以細細觀察。我們知道各種樹的葉子,是不相同的,實則它們的枯枝也何嘗相同。 枯樹分鹿角和蟹爪兩大類,鹿角向上,如榆樹細挺,椿樹粗壯,苦楝、梧桐、楊柳等等,也是各各相異。即如下垂的蟹爪樹,如槐樹和棗樹等等,也是互不相同。真是姿態萬千,變化多端,盡夠我們學習。可以對景寫生,也可以默記在心,掌握它們的不同處,歸納它們的相同處再加上筆的鍛煉,李成畫法不是不可能逾越的。 崇巖飛瀑 70 留白 十多年前,我在皖南寫生,于下午二時許,目光斜照在山嶺層林處,邊緣起一道白光,條理清晰,覺得好看。回來和西畫家說起此現象,他們說是輪廓光。但我回想在傳統技法中未有用之者,就大膽創始試用。尤其前年去新安江上,連朝陰雨,飽看云山之美,回來用得更多。不一定表現目光,用來畫云氣,覺到效果也很好。既可分出山和叢樹的輪廓,也可因之增加變化。 古人未嘗有此,予姑名之日“留白”。我把它發展,不僅僅是一條二條,而是用上許多條。也不是幾根直條或并行條子,而是屈曲回繞,既象云氣,又不僅僅是云氣。去年從井岡山回來,反映滿山林木,用上去說不定是什么,既可是表現云氣,又可是表現流泉,又可是表現輪廓光,但在畫面上有了這些條條,就變化多姿,增加裝飾美。畫這種留白條條,畫時要注意到白處,使留白處造型美觀。在分行布白上,也要有粗有細,有疏有密。旁邊用墨襯出,要有濃有淡。其法先用濕筆連續點出幾塊大塊水墨,然后再分細部,順筆因勢,曲折成形。首貴自然,切忌做作,如死蛇僵蠶,欲巧反拙。又須互相貫氣,有氣才活。 巴船出峽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