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人心 冷讀術的開創者石井裕之老師這樣定義冷讀術:“在事先沒有準備的情況之下,讀取對方的心理,并預言未來的事。”正因為冷讀術具有這樣的作用,所以它成了冒牌算命師和一些騙子的常用手段。 不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為了討得別人歡心,還是為了恰當地包裝自己,亦或是為了自我保護,我們都需要利用冷讀術與他人巧妙地交往,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順利和愜意。 這時候,冷讀術就不再是一種危險的技能了,而是一種讓我們瞬間贏得他人信任的社交技巧。 冷度的力量我們的目標不是說更多的話,而是追求更大的效果,成為生活的掌控者。 看看下面的例子,你就會知道自己是怎樣不知不覺丟掉了本屬于自己的話語權了。 “太太,您的氣色真不錯,是遇到什么高興的事兒了嗎?” “是的,我將有一個長假。” “聽起來真不錯,這讓您看上去更加年輕了,可以看出來您是個感情豐富的人,擁有讓周圍的人開心的能力。” “是這樣嗎?” “您看,您是不是自已都忽略這一點了,或者還沒有完全展示出來。” “或許吧!” “等一下,您看起來沒有休息好,是因為工作忙眼睛有些疲勞嗎?” “還好吧。” “如果您不介意的話,可以嘗試一下這個品牌的眼霜。” 這是一個利用冷讀技巧的溝通陷阱。推銷員首先通過讀心技巧,猜中對方的心思,與這位女士建立信任關系,然后再完成對產品的推銷。 如果你還不太信任這種冷讀技巧的話,我們可以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明天不能見面了,有個緊急會議!” “難道你忘記明天是我的生日了?” “當然沒有,我是打算臨近午夜再來為你慶祝生日。” “呵呵,好吧。” 怎么樣,對方是不是就這樣心甘情愿地被“俘虜”了? 這是一種語言換框的溝通技巧。在冷讀術中,通過轉換情境、意義等語言框架,進而改變溝通對象的內心體驗,從而讓冷讀者輕松地獲得話語的主導權。 誰是出賣自己的人冷讀術的奧秘在于利用人類的心理弱點,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看似猜中了心思,從而與對方建立起心境相聯的親密關系。 為了解開其中的邏輯關系,各位不妨思考一個問題: 鏡子中的自己與現實中的自己相比,哪個更英俊或美麗? 心理學給了我們答案——因為人們每天看到的都是鏡子中的自己,日久生情,所以人們更容易喜歡上鏡子中的自己。 這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秘密——其實人們最不容易認清的就是自己,每個人都需要通過外在的人或物來看清自己。而外人常常懷著各種目的,這就為冷讀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得一些人變得人見人愛,處處得心應手。 為了證明這個秘密,下面,請給自己7分鐘的時間用不同的詞語寫出20個“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句式。 我是一個( )的人; 我是一個( )的人; 我是一個( )的人; ··· ··· 我是一個( )的人; 感覺如何?很容易寫出嗎?你所寫的20個句子足以勾勒出你的樣子嗎?是否還沒有涵蓋的特質?是不是還有模凌兩可的描述需要找熟悉你的人幫你確定下?把這20個描述讀給你的朋友,他們能認出這就是你嗎? 我是誰?這是一個古老有年輕的話題,許多人終其一生也沒找到答案。 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人: 有時會出現不切實際的奢望。 有時很外向,與人侃侃而談; 有時很內向,遇事謹慎。 認為自已很理性,不會無根據地相信他人的觀點。 喜歡不同程度上的變化和自由,但內心也會感到煩惱和不安。 雖然性格上有些缺點,但總體上還是較好的, 體內有未被激發出的潛力。 在某些地方對自己要求很嚴格。 希望被人喜歡、認可,且十分強烈。 性生活方面有不滿意的地方。 讀完上面這些描述,仔細想想,是不是好像在描述你? 它們就那么隨意地羅列著,卻猶如讀心術一樣洞穿了你的前世今生,你的內心被柔軟地刺痛了。 這就是“巴南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它揭示出人們進行自我認知時的一種可愛現象——當用一些很普通、寬泛的詞語描述一個人的性格時,人們常常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它,認為說的正是自己。 為了驗證這個心理學原理的可靠性,美國心理學家培特郎·福瑞爾以自己的學生為對象做了一個試驗。 他挑選了一批學生,讓他們做一個人格測驗,并說一個星期后會給每位學生一張人格素描。一個星期后,學生們對照自己的性格特征,為自己手中的人格素描的準確率打了分。最終,人格素描準確率為86%,學生們驚訝道:“測試真準。” 事實上,福瑞爾只是按照人的性格特征隨意地從算命雜志上挑選了一些表述組合在一起,并且每個學生拿到的人格素描都是一樣的。結果,學生們為了印證導師“這是你的測試”這句話,卷入了過個情境中,在心理上接受了這個“騙局”。福瑞爾教授總結到:“人其實很容易受騙,人的自我評價也是很不準確的。” 冷讀者正是利用了這樣一個既簡單又實用的原理。讓人們覺得對方真正地看“穿”了自己。 也就是說,那些觸及我們內心的人,有可能就是這樣的騙子,而我們卻充當了他的幫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