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百合,知母,生地黃,磁朱丸,何首烏,寸麥冬,龍齒,紫貝齒,生熟酸棗仁,石菖蒲,甘松,糠皮,西洋參,白蒺藜,鹿角霜,炙甘草,白薇,紫河車,天麻,炒遠志。 【用法】 共研細末.棗肉適量和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6g,白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用腦過度,心力衰弱,精神恍惚,猶類怔忡,日夜撞擾,毫無睡意,睡亦不熟,難解乏倦,雜念起伏,無能制止。長此以往,勢將趨于精神失常狀態(tài),亟宜治療,以資挽回。按此等癥,患者痛苦雖深,而欲說明其癥狀如何如何,又不能具體指出,只能說失眠而已。此由于百脈皆病,欲說無由,與《金匱要略》所載百合病相似。 【方解】 本方以百合、知母、生地黃為主,再加磁朱丸交其心腎,甘麥大棗湯治其臟躁(糠皮易得,以代浮小麥)。復(fù)用紫河車、鹿角霜補其內(nèi)分泌。酸棗仁、遠志、寸麥冬、何首烏、西洋參以補心神,安腦生津,并斂肝氣。龍齒、貝齒鎮(zhèn)驚安眠,配以白薇、菖蒲、天麻、白蒺藜、甘松,芳香祛風(fēng)補虛。俾其腦神經(jīng)平衡,如是則肝木得以滋養(yǎng),不致妄動;腎水得以上升,躁去驚定;心腦安和,失眠之癥自愈。 【方源】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施今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