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癌癥患者,在常人眼中,被視作最不幸的人。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黃帝內經》中說到,“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情緒不穩定,什么樣的病都來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困難和不幸,如何面對,卻是各有不同。癌癥患者,在常人眼中,被視作最可憐和最不幸的人。他們是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我們想到上海癌癥康復俱樂部去看看。 (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共和新路1405號) “麻煩您,請問抗癌協會在哪里?” “哦,那邊,那個玻璃牌子那邊。” “謝謝!” “俱樂部的會員有多少?” 上海癌癥康復俱樂部辦公室主任,盧慧娟女士:“現在大概有七千八百人。” “噢,七千八百人。” “全部都是癌癥患者?!北R女士說,“我們領導也是癌癥病人。病人自己管理自己?!?/font> “那您?” 盧女士說:“我也是癌癥患者。” “那您是什么病?” 盧女士說:“我是甲狀腺癌。但是我現在康復的很好。時間也比較長,我二十年了。現在我就在這里擔任辦公室主任工作。” 我們與另一位男性患者的談話。 “你介紹一下?!?/font> “我是直腸癌。” “幾年了?” “八年半?!?/font> “現在在俱樂部擔任什么個工作?” “辦公室副主任?!北R女士代答,“所以,我們這里的領導干部都是癌癥患者。我們以自己非常好的精神面貌去感染那些新的患者,給他們帶來生的希望?!?/font> 在上海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人心幫助下,袁正平,一個晚期癌癥患者,從80年代起,抱病創建了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這里成了癌癥病人的家。 “情志可致病,也可愈病?!倍蛇^巨大病痛的病友,在學校里互相慰籍,解決了針石藥劑所不及的精神困擾,樹立戰勝癌癥的信心。 上海市癌癥康復學校校長,周薇女士告訴我們:“我們是從93年11月份開始的。那時候,我們條件比較差,所以我們有一個想法,那個時候我們做了幾次調查,發現新病人,他在完成了第一次治療的手術,放療,化療以后,進入了康復階段,那個時候,他們的心態是情緒比較低落。為什么呢?這個時候他們去醫院的次數在漸漸減少,因為一切治療都結束了,那么,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朋友對他們的關心也在遞減,俗話說:長病無孝子,就是說家人不可能長期陪著你,要去上班,各人都有各人的事,原來的單位的人,退休的退休,下崗的下崗,或者病假的病假,那么他在家里就覺得很孤單,很苦悶。那么這個時候,我們俱樂部就感到有必要把這些病人組織起來,對他們系統地進行康復教育,比如說,我們請一些專家教授,有中醫的,西醫的,心理的給他們上課,告訴他們怎樣防止復發,轉移。今天我們剛好舉行的是‘我的希望’演講會。我們還有卡啦OK,比賽,乒乓球比賽,講笑話比賽?!?/span> “我是食道癌。”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告訴我們,“是2001年3月16號住院的。當時我的心情非常的痛苦。我總覺得,自己的希望沒什么了,沒幾年好活了。可是我到了康復學校以后,我感覺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給了我力量和鼓勵?!?/span> 采訪者問一位女性患者:“你當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她說:“我的心情,好像我就是無止無休的煩惱,我覺得我的生活是很消極的。好像是死神隨時隨地會向我走來,尤其這種心靈上的創傷,真是使我無法走出這悲哀的陰影。現在我完全變了,心里好像很充實,好像一槍的想法覺得很奇怪,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些都是要感謝我們康復學校的老師〉” 又是一位中年男患者告訴我們:“我去年年底在這里做手術,當我知道我是肝癌患者后,對我打擊特別大,我可以說是,當我聽到這個字眼的時候,我馬上聯想到是死亡。我這個人過去從來沒到過醫院,就是說對病的危害性,只知道癌癥是危害,別的病好像都沒什么關系似的。當時我知道以后,確實是腿也軟了,眼也蒙了。在醫院治療的當中,是別人介紹了上海市有個(癌癥)康復俱樂部,也是癌癥患者的一個家。在心理上,體能上,各方面給以治療。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從醫院到這兒來了。在這(半個月,)短短的十幾天里,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我感覺到這里的老師,實際上都是我們的抗癌明星,他們的經歷就是我們的明天。我也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所以我從心里來說,我要戰勝疾病,我要使家庭更美滿幸福,同時我也要戰勝疾病,報答社會對我們的關愛,我也要為社會做一些事情?!?/font> 一位俱樂部女成員說:“我在99年體檢的時候,偶爾發現我自己得了這個毛病,緊接著就島上海來治療了。在長期的治療中,我當時知道上海癌癥俱樂部活動搞得不錯,但是我不太清楚這個康復學校辦得這么生動活潑。后來我在治療期間,我看到袁會長的一本書《第三人生》,當時非常感動,我一氣把它看完了,那是淌著眼淚看完的,但是我的眼淚不是一種悲傷的眼淚,而是一種,好像很壯麗的感覺,有一種勇氣和希望。當時我就覺得我肯定有救了。到了康復學校以后,一個人生病了,可能身體出了毛病了,但是對我來說,這短短的三個星期,等于是靈魂上的一次凈化和一次升華,我就是有這種感覺。所以在這里,我找到了勇氣和希望。我希望我能夠康復,同時我更希望我能夠象生病之前那樣美麗燦爛?!?/span> 周校長說:“(在這里)大家都是一樣,都是病人,所以親如一家人,你看他們在衣著上吃飯,吃好了以后,(都)久久不愿離去,大家談呀,說啊。特別是他們肝病那一組,最樂觀?!?/font> “毛病最重,最樂觀。” 二十多年了,俱樂部從一個送牛奶的小棚,擴展到有幾十個分會活動站。袁正平當年大聲地對第一批學員說,我的病并不比你們輕,我能康復,你們為什么不能。隨著這一聲大喊,祖國各地,包括港、澳、臺,以及海外的癌癥病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這里。 “從患者到一個康復者,然后又從一個普通的康復者,到一個光榮的志愿工作者。我們大家都說是角色的轉換。” “你當年是什么病?” 周校長說:“我是胃癌,我是89年4月份,到現在已經12年半了。她也是胃癌,她是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叫徐玉珍,她也六年多,他的病情很嚴重的,是未分化,而且是應界細胞,是未艾中一種特厲害的。醫生對她的前景不太樂觀的,所以她每次去復查,醫生說你康復得那么好,是什么原因?當然是原因很多,一個是她的心態很好,她為大家做事,她很樂意,她的家居住條件很好,我們一開辦(的時候),她整整三個星期就住在學校里,因為我們學員晚上都有活動,她不會去,因為要照顧學員?!?/span> “您自己是個病人,而且年齡也——?!蔽覀兿胝埿煊裾湔務勊约旱碾S想。 徐玉珍說:“58歲了?!?/span> “呣,58?!辈稍L者說,“您覺得為咱們患者服務,您是怎么想的?” 徐玉珍說:“我總覺得很愿意出來。我一看到他們病的情況,我就想到我那個時候的心情,也是求生欲望很強的,那個時候希望有個人來救我,跟我們談談,聊聊?!?/font> 周校長說:“我們就是把個人的抗癌意識集中起來,成為集體的抗癌行動。就是讓他們尋找藥物以外的那種治療。” 一位患者學員說:“為什么他給你力量,給你勇氣呢?就是怪了。大家在一起談,談心理素質。這個東西也怪,也不吃藥,也不打針,自然而然地大家就提高興趣了。大家談談,精神就開朗了。” “開朗了?!?/font> 又一位患者說:“我的希望就是到2007年10月1日,我跟我老伴結婚50周年,我到那個時候,我要跟我老伴一道共慶我們的金婚紀念。” “好。”有人為他叫好,而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他的愿望鼓掌。 “我的最大希望,就是希望我們全班同學20年后再相見。”一位女學員說。 “我們攝制組給大家照個合影,好嗎?” 異口同聲一致叫“好”。 (全體癌癥患者的合影) 他們是身患癌癥的病人,卻是熱愛生命的強者,他們這種群體抗癌的“上海模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堅韌和胸懷。癌癥康復俱樂部的會員,熱心幫助每一個癌癥患者。在這里,每一張照片,每一件物品,都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叫劉步湘,在擔任俱樂部的理事時,他熱情地幫助每一位病友,而當他病危時,又得到其他會員最真摯的臨終關懷。 “17年之前,他和他的愛人離婚了,后來就是他帶著女兒度過了這么些年,最近,他胃癌五六年后復發了,已經沒有辦法了,廣泛轉移了,他在臨走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完成女兒的婚事,讓女兒有一個很好的歸宿?!本銟凡勘R主任向我們介紹了他。 (劉步湘生前錄像資料) “我女兒的出嫁時我一撞飛成大的心事?!眲⒉较娌≈仄陂g躺在床上說。 “他已經沒有能力做這件事了。”盧主任說,“我們俱樂部知道了他有這個心愿想實現,但是已經沒有能力了。我們馬上就成立了一個愛心小組。愛心小組(的病友)幫助他籌備(女兒的)婚事,這這期間(大家)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然后就是讓他去參加婚禮。他去參加婚禮的時候,他已經兩個月滴水未進了,全身浮腫,把他穿皮鞋穿了很長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和醫院里的醫生打好招呼,讓他能參加(這個)婚禮。他也想和正常人一樣送女兒上轎?!?/font> 在病友的攙扶下,阿湘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爆竹聲中,他高興地送女兒坐進了新婚的彩車。 (錄像資料中劉步湘手握麥克風致詞) “首先要感謝各位至親好友,來參加我女兒今天的婚禮。謝謝大家!另外,我現在正式把我的女兒就交托給小林先生,希望他能夠寬厚,有愛心?!?/font> 有人提議:“大家干杯!” “爸爸呢?”新娘女兒在尋問自己父親。 阿湘走了,臨終前,他讓女兒把他沒有吃完的藥送給了俱樂部其他經濟困難的病友。他把對并有的關愛和祝福,跟他的照片一起,留在在(俱樂部的)展覽室里。 “他是上海音樂學院大學二年級的一個學生。他在《承諾》里面作過曲,是一個音樂歌手,他不幸患了癌癥,在走到生命盡頭前,他想把他的歌錄成歌帶。他在錄音棚里站了五個小時,最后完成了,錄下了歌帶。沒多久他就走了?!北R女士向我們介紹了由一位患者的事跡,“他母親想把這個歌帶,等于是他臨終前的絕唱,想把歌帶義賣,以賣的錢幫助十個同齡(患癌癥)的大學生。他的名字就叫謝恩。他母親說謝恩,就是謝大家。在他的病的時候,得到了很多很多好心人對他的幫助?!?/font> (謝恩生前的照片)這位叫謝恩。他在病重時錄了歌,想以自己的方式報答關愛他的人們。錄音的第二天他就因腫瘤擴散高位截癱了。謝恩在病重時,對一個病友說,有一天如果我面對死亡,我也要死得像英雄一樣。他做到了。 二十多年過去了,會員們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參加大型運動會,組成“生命之光”報告團等。許多病友參加活動時都忍著病痛,嘴里還吃著藥。他們說,將痛苦留在心里,把歡樂先給別人。這是一種情操。袁正平先生說,并有加入俱樂部的唯一條件是必須會笑。這笑,是一種心情,一種品格。它反映了患者藐視病魔的志氣,展示了對未來充滿信心的精神風貌。 這是康復俱樂部模特隊在排練。乘著她們休息,我們便聊了起來。我們問模特隊是什么時間成立的? 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模特隊隊長,徐久玲女士說:“97年成立的。97年組織我們參加過上海中老年服裝比賽,我們還得了一等獎?!?/span> “您是什么???” 接著隊員們紛紛介紹自己的病患。 “我是乳腺癌?!?/font> “我也是乳腺癌?!?/font> “我是卵巢癌。” “我也是乳腺癌。” “鼻咽癌?!?/font> “哦,鼻咽癌。” “我是肺癌,11年了,轉移過4次。” 徐久玲女士說:“我是乳腺癌。” “有多長時間了?”我們問。 “我已經7年了。”她說,“后來我想帶動大家,病人一起走時裝,反映一下(我們的)精神面貌。有的時候在舞臺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風采,這樣精神會好一些。因為得了病以后,老是(覺得)挺萎的,(一個人呢)萎靡不振的也不好?!?/span> “您覺得參加這個時裝隊聯系以后怎么樣?” “精神面貌就好多了,就覺得自己好像在這個社會上不是孤孤單單的在抗癌,對吧?有一個群體,大家的力量,來了以后,覺得每一個人都不像是一個病人嘛,(這樣)自己的信心也很足了?!?/font> “我患病的時候,感到很失望了,自己感到已經走到了生活的盡頭。生了這個病,是絕癥呀,癌癥等于死亡,因為社會上都流行這么說的,我想,就完了。后來呢,參加了俱樂部以后,因為是癌癥俱樂部,大家都是(癌癥)患者,從老師到學生,沒有一個不是(癌癥)患者。所以大家互相之間滿有鼓舞的。你倒蠻好。哎,你怎么放松?我不悲觀。好多老同志都(是這么)說的,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你的明天會更好。就是這樣(互相鼓勵)以后,我們覺得有信心。生病的時候有恐懼感,很強烈的,就是認為馬上就要死了。所以到了康復營以后,有時裝隊表演,我看了以后,?。。ㄕ媸牵┏錾袢牖喼备鷮I的差不多。我有了(參加)這個(表演的)愿望。后來,有一個機會了,老師叫我來參加。參加了時裝隊以后,(覺得)人好像更有精神了?!?/font> “您參加這個時裝隊有多長時間了?” “有——半年多了。” “(參加時間)最長的是誰?” “是她。” “還有哪一位? “您患病多長時間了?” “八年了。” “你是從97年組建時開始。” “我是第一批的?!?/font> “你以前參加過表演嗎?” “沒有?!?/font> “從來沒有?” “從來沒有。” “但是你走得好像很專業的。” “好幾年了嘛。97年到現在,6年了?!?/span> “6年了,應該走的好了。” “走的不好不像樣子了?!?/font> “本身就有病嘛。特別是我們生乳腺癌的病人,(身體上)有一些缺陷了?!?/font> “在肢體上有一些殘缺了。” 有人風趣地說:“我們這里的人,內臟都是短斤缺兩的。” “因為這種病,乳房,在外形上,女同志比較重視這方面的形象,好像有缺陷了以后很悲觀,后來參加時裝隊以后,找到了感覺,觀眾都是正常的好人,健康的,他們說,哎呀,他們比我們還好。有這個感覺。那我們好像就不自卑了。本來我們很自卑的。” “首先要戰勝自己。體形上的戰勝,心理上的戰勝,然后再展現自己的形象,同樣是病人,同樣是女同志,活著要有信心,她們戰勝自我的感覺。首先我就感覺她們的精神特別特別,比一般的病人要來的可嘉。她首先要戰勝自我,才能夠上舞臺。” “(因為是)比美。所以我們的心情特別愉快。這樣也可以帶動一批人。本來我們的時裝隊只有十幾個人,后來他們看了我們的演出以后,看著(我們)精神挺好的,后來好多人都報名參加了?!?/font> 當我們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喋喋不休地抱怨時,當我們為突然而至的生活打擊怨天尤人時,這些被死亡牽住衣角的人,他們像英雄一樣樹立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到了自慚形穢。他們與各地的癌癥患者一樣,當他們被宣布為只能活幾個月,最多一年半載時,敢于開朗而堅強地面對疾病和死亡。這是這種胸懷,讓千千萬萬個癌癥病人創造了生命的奇跡,生存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他們是真正的強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