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歷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七夕剛過了幾日,立秋即至,被民間稱為七月半“鬼節”的盂蘭盆會也緊跟著來了。只是,無論是舊時七夕女孩們“乞巧”的習俗,立秋時家家燉紅燒肉“貼秋膘”,還是中元節盂蘭盆會祭祖與懷念故人的傳統習俗,都已被弱化。在當下的中國,信仰只系一柱香,而這香燃得氣若游絲,弱得幾乎快聞不到。誰要是照中國傳統舊習俗遵了這些舊習俗,反倒像加入了“非主流”一族。七夕早已被各路商家極力熏染成中國的情人節,雖然這個情人節其實注定火不起來——聽老一輩人說,這天晚上在瓜架下屏息可以聽到的不是綿綿情話,而是一年只能匆匆相會一次的泣淚私語。到了時辰,鵲橋散時,這對苦命的情侶就只能分離。怪不得有的老人說,在從前,七夕女孩子們向織女乞巧倒是有,真把這一日當情人節來過的少之又少,因不想應了鵲橋上那一對的別離之傷。 所以總有人說日本這個民族戀舊。在日本,七夕仍有相當一部分女孩子們還會凈手燃香,穿上傳統和服留影紀念;而盂蘭盆節,會放假3-7天慶祝,重要程度不亞于過年的春假……怪不得有人戲謔而自嘲地說:“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需再來大陸。想研究唐朝文化的去日本,宋朝的去韓國,民國的去臺灣,要務實又拜金的女孩子請來大陸……” 不過,仍有少數人還堅持按著中國傳統的節氣過節。也仍有人記得七月半的盂蘭盆節時,傳說故去之人的靈魂會回到家來坐坐。 農歷七月十五,信佛的人稱這一日是盂蘭盆節,福建閩南一帶和信奉道教的人熟稱中元節,民間最常說的說法則是七月半的鬼節。同一日,三種不同的稱謂。而民俗學家口中“三教合一”的七月半,并不是三大宗教教派,而是指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儒、道、佛,這一點也和三教九流中的三教相同。七月半是“三教合一”的重要象征。先說中元節。中元由上元而來,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中元節是屬于陰間魂靈的節日,這時的張燈慶祝便顯見了人鬼之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為幽冥神秘的昏暗之所,所以,上元張燈在陸地,中元張燈的習俗是放水燈。而佛教節日中的盂蘭盆會,由佛經故事中目犍璉救母而來,“盂蘭”是梵語,倒懸之意,形容苦厄;盆則指盛供奉之物的容器。盂蘭盆節,不僅為故去的長輩超度,也可乞求平安度離苦厄。 七月半后,緊跟著的農歷七月三十便是地藏菩薩節。若深究盂蘭盆和地藏菩薩的故事,會發現這是兩個關乎意志的節日。佛經里的“以愿勝故”,講的便是愿力的作用。地藏菩薩的故事乃光目救母,而盂蘭盆節的情節與之頗為相似,是佛祖的弟子目犍璉救母。這兩個佛經故事除了體現傳統的孝道,倒是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討論:即一個人的意志可以強大到什么樣的地步?地藏菩薩原名光目,這個在佛堂大殿對著佛像悲泣的女孩子做了件震撼之事。在她之前,沒有人想過逾越佛法的界限,她不僅做到了,而且得到至高的榮耀:作為一個菩薩,地位高于無數已修成正果的佛尊。其實她的愿力如此簡單,要救墮于地獄的母親。誰都不敢逾越地獄之人無可救贖的界限,她卻跟佛世尊說,我想要把地獄里的母親拉出來,一定要。于是她最后不僅成功,甚至把母親從地獄受苦的餓鬼度成了菩薩。中國人每逢佛教節日便祭拜先祖或祈求平安,終究是在應著愿力驅使的“度”字。 西方人過鬼節單單一個萬圣節。而中國的鬼節就有三個:清明、中元和寒衣。清明上墳和踏青,插柳枝和放風箏。中元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圣誕。傳說在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因此又是鬼節。而佛教這一天在寺院里做盂蘭盆會,內容是為亡靈超度祈福。至于農歷十月初一的寒衣節,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這一天又稱冥陰節,在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是為了給他們送上寒衣,在人世時的噓寒問暖,仿佛由這個節日的拜祭延續至另一個世界。 老北京的農歷七月半,南城興許是最熱鬧的,各個戲園子每到此日都要連演數日《目蓮救母》的京劇應景戲,這出戲的火爆程度不會次于《四郎探母》。舊時的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終追遠”。 據明朝《帝京景物略》里記載:“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于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清朝時也同樣是:“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蔭枝,青禾暢茂……” 可見這不只是上墳,還帶著秋游賞樂的性質。實質上,中國民俗里任何一個祭先人的節日,都沒有持久的感傷情懷,只是這個節日活著的人會更多地想起故去的親人。郊外上墳之后,免不了順道踩了濃綠歡喜踏秋去,看一片良辰美景,尚還在人世。 西方國家的情人節,又叫圣瓦倫丁節(St.Valentines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女兒節”,由于牛郎織女的傳說在這一天鵲橋相會,所以如今被商家炒作為“中國的情人節”。 西方的萬圣節(Haloween)是公歷10月31日,孩子們提著南瓜做的杰克燈,裝扮成形形色色的鬼,挨家挨戶去敲門要糖,說著:trick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這個鬼節仿佛是孩子們歡樂的節日。 而中國鬼節是農歷7月15日 ,更多的是寄托對親人的哀思,在佛教中,這一天是盂蘭盆節,道教文化中稱中元節,俗稱鬼節。 今天在安順過七月半,“一桌豐盛的菜淆,一摞冥幣”,煙霧繚繞,寄托著對已故親人的哀思。我 不僅想起父親、奶奶、外婆外公,你們在天國好嗎?
|
|
來自: 老北京的記憶 > 《中元燈節 荷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