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6-28 10:56:13)
種中文名:白子菜 種拉丁名:Gynura divaricata
(Linn.)
DC. 種別名
:白背三七、神仙草、富貴菜、白東楓、玉枇杷、三百棒、厚面皮、雞菜、大肥牛、白番莧、白紅菜、疔拔等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菊三七屬
屬拉丁名:Gynura
多年生草本植物。
株高30-60厘米,莖直立,或基部多少斜升,木質,干時具條棱,不分枝或有時上部有花序枝,無毛或被短柔毛,稍帶紫色。葉質厚,通常集中于下部,具柄或近無柄;葉片卵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15厘米,寬1.5-5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楔狀狹或下延成葉柄,近截形或微心形,邊緣具粗齒,有時提琴狀裂,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帶紫色,側脈3-5對,細脈常連結成近平行的長圓形細網,干時呈清晰的黑線,兩面被短柔毛;葉柄長0.5-4厘米,有短柔毛,基部有卵形或半月形具齒的耳。上部葉漸小,苞葉狀,狹披針形或線形,羽狀淺裂,無柄,略抱莖。頭狀花序直徑1.5-2厘米,通常(2)
3-5個在莖或枝端排成 疏傘房狀圓錐花序,常呈叉狀分枝;花序梗長1-15厘米,被密短柔毛,具1-3線形苞片。總苞鐘狀,長8-10毫米,寬6-8毫米,基部有數個線狀
或絲狀小苞片;總苞片1層,11-14個,狹披針形,長8-10毫米,寬1-2毫米,頂端漸尖,呈長三角形,邊緣干膜質,背面具3脈,被疏短毛或近無毛。小花橙黃色,有香氣,略伸出總苞;花冠長11-15毫米,管部細,長9-11毫米,上部擴大,裂片長圓狀卵形,頂端紅色,尖。花藥基部鈍或徽箭形;花柱分枝細,有錐形附器,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長約5毫米,褐色,具10條肋,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長10-12毫米。花果期8-10月。
生態環境
生于山野疏林下或栽培于農舍附近田邊地角上。[2]常生于山坡草地、荒坡和田邊潮濕處。[1]海拔100-1800米。[3]
地理分布
分布于廣東(廣州、南海)、海南(澄邁、崖縣、萬寧、保亭、瓊中、瓊山等)、香港、云南(景東、紅河、綠春)。越南北部也有分布[1]。蘇州多年前已有市民引種栽培。現在居民的院內陸上、花盆或新村門前房后的綠地中常常可看見該種。蘇州還有同科屬可食、療的 紫背菜Gynura bicolor (Roxb.) DC 根據這些植物產地的地理分布的氣候條件分析,在蘇州以及周邊地區白子菜會受到凍害的影響,建議霜降之前將它放到室內越冬,或者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
藥用價值
中藥名 白背三七
性味 甘、淡,寒,有小毒。清熱解毒,舒筋接骨,涼血止血。 [5]
來源 菊科土三七屬植物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a (L.) DC.[Gynura ovalis
DC.],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舒筋接骨,涼血止血。用于支氣管肺炎,小兒高熱,百日咳,目赤腫痛,風濕關節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乳腺炎,瘡瘍疔腫,燒燙傷。[5]
清熱解毒,降血壓、降血脂;治療糖尿病、高血壓、急性結膜炎,小兒高熱,心肺積熱等癥。[4]。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5]
參考資料
[1].《中國植物志》第77(1)卷.[2].《中華本草》.[3].中國高等植物數據庫全庫(中國種子植物部分)所在卷冊:77(1).[4].《海南中藥資源圖集》第一冊
14白子菜.[5].《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1983年第1版)19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