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銘鑒語文學堂 2018-01-16 和 漢字神聊 “和”是民族的心聲 和諧 和睦 和順 和煦 音樂是“和”的靈魂 音樂是“和”的真諦 北京奧運會,讓全世界認識了一個漢字:和。 和諧、和睦、和順、和煦……“和”能構成一系列美好的詞語。一個“和”字傳遞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聲。 有人這樣解釋“和諧”:和,口中有禾也,意思是人人都有飯吃;諧,人皆可言也,意思是人人都能說話。做到了這兩點,才算得上是和諧社會。這種解釋很有一點鐵嘴銅牙紀曉嵐的色彩。非常聰明,非常幽默,然而,只能歸于“戲說”一列。 在漢字歷史上,“和”本寫作“龢”。 這兩種寫法都和音樂有關。從“龢”字到“和”字,“龠”變成了“口”,器樂變成了聲樂。《紅樓夢》研究專家周汝昌先生曾有一段妙論,他說,“龠”是一間屋子,里面有一組編鐘,編鐘下面是一個排簫,表現的是演奏的場面。“龠”能演奏,“口”能歌詠,它們都能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龢”或者“和”的本義,是指協調和融洽。 “和”的字義通過音樂來表達,與音樂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有關。早在春秋時代,“樂”便是人生修養的“六藝”之一。在國家管理中,“樂”和“禮”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禮崩”必然“樂壞”。參觀我國各地的博物館,大都可看到出土的樂器編鐘,甚至還能聽到那黃鐘大呂的演奏,讓我們直接品味到當年音樂生活的美妙。 音樂,是“和”的靈魂,“和”的真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