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白事開吊風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走了,生者會為他操辦后事,這就是俗稱的“白事”。白事中有一程序,是接受親友故交的吊唁——這在過去叫“開吊”,是喪禮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

(農村白事)
開吊在不少農村稱為叫“吊紙”,因為前來吊唁時會帶著火紙(紙錢),在棺頭的老盆里焚燒,故又叫“燒紙”。這紙不是白燒的,還得對喪家作出實質性的表示,送出禮金、禮物,因此又稱“出禮”。
為方便出禮,喪棚在右側設帳桌,俗稱“柜書”,專門負責登記所收的禮金數額、禮品數量,并為吊客贈發孝帽。

(喪事冥物紙男紙女)
開吊時間一般在下葬的前一天進行,叫正吊。這天,在蘇北、魯南、豫東一帶,過去喪家門前會用白布搭起一臨時性大棚子,俗稱“喪棚”。
男性亡人的喪棚門上設橫匾,上書“當大事”三字。兩邊門角上,各掛一白色燈籠,上書本姓堂號,故又叫“堂號燈”,或“號志燈”。

(當大事)
傳統喪棚的門兩邊各立一個大紙人,這兩個紙人可有來頭,都是唐朝名將,一是秦瓊,民間都稱“秦叔寶”,另一位是尉遲[yù chí]恭,通稱“尉遲公”。
為什么會是他們倆人?原來秦瓊和尉遲恭都位列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他們驍勇異常,又都曾先后為被鬼魂侵擾的李世民守過門,有他們守門,鬼神便不敢進來。

(門神秦叔寶和尉遲公)
這一說法傳到民間后,人們紛紛將他們的形象用作門神,換下以前常用的、能捉鬼的門神神荼、郁壘兄弟,這一風俗也被移植到白事活動中。
喪棚內的布置也有講究。兩側立著紙糊的銀山雪柳和金童玉女,正后方設香案,這就是祭桌。祭桌上面點燭燒香,擺有酒、菜、水果等供品。這供祭用品必須由女兒或侄女家置辦,亡人女兒較多,可以設若干桌祭菜。

(供祭)
因為攀比,盤內的祭菜一般堆得很高,故又稱“高菜”。高菜越豐富,桌數越多,形式越高級,說明亡人的女兒不只多,而且富有高貴。
祭桌后的棚壁上懸掛一張白色中堂,上面大書一個“靈”字。書寫時,過去不能用毛筆,先用芝麻鋪成字形,然后噴上均勻的墨水,墨水干后用雞毛輕輕掃去芝麻,便顯出陰字“靈”,故這一過程又叫“掃靈”或“噴靈”。

(陰字“靈”)
這掃靈人并不是誰都可以擔任的,既要會寫字,又要會噴,還得會掃,一般多為地方有威望的人或族中長者。掃靈時,孝子要手捧哭喪杖,磕頭打扦致謝。
“靈”字中堂兩邊有對聯,過去常見的是上聯書“雨打竹葉流青淚”,下聯書“雪壓梅花戴素冠”。
現在比較流行的不是“靈”字,而是書“奠”字。挽聯選擇也豐富,如“音容已杳,德澤猶存”、“精神不死,風范永存”、“靈魂駕鶴去,正氣乘風來”、“良操美德千秋在,高節亮風萬古存”,等等。

(靈棚)
在喪棚兩邊則擺放親友、單位送的花圈、墻上掛滿挽聯、禮幛。花圈和禮幛擺放和掛法要注意,血緣最近的掛在上首顯眼的地方,如果亡人是公職人員,也會將最高行政單位同,或領導送的花圈擺在顯眼位置。
祭桌前要安放蒲團、素氈或蘆席,以供前來吊唁者磕頭時墊膝。
喪棚門前兩側安排哀樂隊,過去叫“六蘇班子”。因為每個班子固定由六人組成,兩人吹嗩吶,一人吹笙,一人吹笛或簫,一人打鈸(俗叫“打叉子”),一人敲鼓,故名。這些樂手,俗稱吹鼓手,喜事白事都參加,白事中專門負責吹奏哀樂助喪。

(六蘇班子)
與置辦祭菜一樣,樂班子也是亡人的閨女家花錢請來的。其他親朋也可花錢請來吹鼓人,如果這樣的話,就熱鬧了,往往樂班之間會競賽起來,吹鼓手更賣力的,吹得更起勁。
晚上還會玩“把戲”,往往周圍會站會前來看熱鬧的人群——喪事比喜事還熱鬧。如果亡人是壽終正寢,年齡又較大、子女多,這種情況就很容易看到,俗稱“喜喪”。
如果有多個吹奏班子,那喪家也要雇請一個班子,設在主席,主班子在吊儀中負責鳴“海笛”(俗稱“大鳴”或“長鳴”),迎送吊賓等事宜,均由主班指揮。

(河南農村開吊時正在吹奏表現的樂班)
開吊時間,孝長子要在祭桌前“守靈”,吊客在靈前燒紙磕頭時,孝子先陪著磕頭,后再向吊客磕頭致謝。致謝時也要講究,如果亡人的丈夫、公公或父母健在,要站在棚內,俗稱“站棚”,表示對吊客的謝意。
吊客磕頭后,到站棚的孝子面前表示慰問,說些安慰的話。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白事風俗多不傳統了。不少喪家開吊時,搭喪棚圖省事,直接租用可充氣物品,也不再有“噴靈”的講究,什么都是商品化了,甚至連字、聯都是買現成的。就是不買的話,也不會噴靈,直接讓人用毛筆書寫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