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對武器裝備感興趣,小到手槍、步槍、輕重機槍;大到飛機、坦克、航空母艦。不過,由于軍事裝備的特殊性,我們中的大部分人要想看到這些武器,其實很多時候是來源于影視劇或者是電視節目。 不過現在的不少影視作品在武器道具的選擇上漏洞百出,而且即便是選擇對了武器道具,但是在這些武器的具體使用上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以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的捷克式輕機槍為例,只要其有出鏡的機會,大多數時候都會有這樣的場景:某位壯士提起輕機槍,躍出掩體,對著敵人就是一通狂掃,都不用換彈夾的。 這種表現方式看起來很提氣,但實際上卻很無知,因為實戰中這么打要么是找死,要么是挨揍,是對真實抗戰歷史的嚴重不尊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極為重要一種作戰武器,正式名稱是ZB26,根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我國至少進口了30249挺原版捷克式,同時國內還仿造了不少。 由于當時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純步兵,因此捷克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主力裝備。 一般每個步兵連裝備的捷克式能有9挺的話,那么絕對就是一等一的王牌了,當然了這樣的王牌連隊并不多,大多數的步兵連其實只有1到3挺捷克式,有的甚至一挺也沒有。 在具體使用上,捷克式機槍由于較為輕便(不到10千克),因此可以伴隨進攻和防守。實戰中,日軍憑借其裝備的92式步兵炮和擲彈筒可以經常打掉我方的重機槍陣地,但對于捷克式輕機槍卻較難有效打擊,以為其重量相對較輕,機槍手可以隨時轉換陣地。 由于捷克式機槍是步兵部隊中為數不多的寶貝,敵人想打咱們都不愿意讓其得逞,這時候怎么可能出現機槍手主動躍出陣地給敵人當活靶子的情況。 要知道機槍陣地被端了后,對于當時極為缺乏炮兵的中國軍隊而言,可能就失去了唯一的壓制火力,豈不遂了日本人的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捷克式機槍的彈夾容量只有20發,要是按住扳機一直打沒一會兒就該換彈夾了,怎么可能無限火力?在當時中國軍隊武器彈藥奇缺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允許這么浪費子彈。 而且,捷克式輕機槍連發精度較差,那么打實際上也打不到幾個敵人,實戰當中捷克式輕機槍通常是以短點射和長點射為主,一次發射2到3發子彈。這樣的射擊方式射程遠、精度高,能對日軍的沖擊構成較大威脅。 比如日軍老兵東史郎曾經回憶,在從上海到南京的一路戰斗中,經常徹夜不停的遭遇捷克式的掃射,一般兩挺機槍交替射擊就可以保持持續不斷的火力,光是其親眼看到死于捷克式機槍下的日軍就有不下20人。 所以后來日軍有經驗的部隊在遭遇捷克式機槍時會暗數其打出的子彈,待到差不多換彈夾的時候再沖擊。而有經驗的中國老機槍兵也有辦法,就是通常一個彈夾子彈打出10幾發就換彈夾,待到日軍以為我軍機槍沒幾發子彈發起沖擊時,我軍機槍內其實已換上了新的彈夾。 所以其實捷克式的使用是大有門道的,不是導演們想象的那種愚蠢用法,真那么做,不是自己被干掉,連累整個陣地失手,就是被戰友們拉下來揍一頓。 最后,希望軍事影視劇的導演編劇們最好能多研究研究真實的知識和史實,少在那些俊男靚女和奇思妙想上獨辟蹊徑,否則永遠拍不出經典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