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商業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企業挖掘了很多新的消費場景讓我們隨時可以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可是,在出租車里也能買東西,您想過嗎?最近,杭州的市民們就體驗到了。 杭州的部分出租車裝上了車載零售貨架,售賣零食、飲料等商品,乘客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購買。對于出租車司機來說,每賣出一件商品,有20%的提成,等于說額外增加了一筆收入。 現在在杭州打車,湊巧的話,還能感受一下車上即時購物的便利。近日,杭州市出租汽車集團與北京小桔便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合作,將車載零售貨架搭載到杭州的士服務先鋒車隊的出租車上,售賣礦泉水、牛奶、牛肉棒、堅果等商品。杭州市出租車集團初步統計,截止目前已經超過一百輛出租車已經完成安裝,預計到春節前將超過2000輛。 圖片來自網絡 杭州出租汽車集團新聞發言人金凱表示,安裝車載零售架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司機增加收入,每賣出一件商品,司機將有20%的提成收入,可以及時到賬。 “網約車對出租車的沖擊,司機收入大幅度下降,很多人不愿意開出租車,如何留住出租車司機,其中一個最主要的點是增加司機的收入,我們想通過便利店的形式,無形中增加司機的收入,雖然收入不是很大,但總比沒有要好。” 初步統計,20%左右乘客會選擇車上購買食物。林小琴是杭州第一批安裝車載零售架的出租車司機,她告訴記者,這幾天運營下來,大概每天有10名左右乘客會嘗試購買,尤其是年輕人比較愿意嘗試。 林小琴:“剛開了幾分鐘,就接到一個客人,他說你們車上有小超市可以賣東西,他說怎么賣,然后我說你掃碼,然后他買了一個牛肉棒,第一次出來我就1.36元提成到手了,很開心很激動的。” 現在,她每天的提成穩定在十一二塊錢左右:“現在這兩天(提成)穩定下來,差不多十一二塊錢一天,多的時候22塊,積少成多也比較開心,這個能給我們帶來一點利潤。” 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之聲記者也采訪了一些其他的出租車司機,也有對這個車載零售架保持觀望態度董師傅:“我聽他們說,銷售率低,買的人比較少,(貨架)放這里也礙事,你還要折騰,吸引力不夠。” 小桔便利公司表示,他們將為杭州市出租車司機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務北京小桔便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偉偉說:“提貨點會小一點,就像小一點的倉庫,方便司機就近補貨,主要是圍繞司機經常要去的修車、洗車這些點,方便停車,也便于他進行補貨地方的選擇。” 對于公眾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杭州出租汽車集團表示,小桔便利在杭州具有食品經營許可證,同時他們也會加強對銷售食品的檢查,確保食品安全。 金凱:“進貨都是正規渠道,銷售過程中時間節點可能變成過期食品,這也是可能產生的,還有在搬運過程中破損,我們是兩個途徑解決,一個是補貨的同時,對車上存量食品進行檢查,有過期的馬上下架,還有我們出租集團公司有服務稽查大隊,在檢查安全服務的同時,也對貨物進行檢查,確保食品安全問題。” 中國之聲記者調查發現:這家“北京小桔便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來頭可不簡單。它的背后是之前曾經投過滴滴打車、餓了嗎、去哪兒等明星企業的金沙江創投朱嘯虎。而CEO則是朱嘯虎欽點的,曾在滴滴擔任了3年運營總監的韓振威。 車載貨架在國外并不新鮮,而在國內,來自深圳的GOGO車吧,據稱去年年底已服務了近20萬乘客。那么,朱嘯虎此番試水為什么選擇在杭州落地?這種新零售模式又有多大的空間?對此,消費問題專家、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是這樣認為的: “我認為首先杭州的創業環境相對比較好,它的民營經濟的發展基礎比較好,而且融資條件也是民間融資,風險投資相對也比較活躍,因此對于一些電子商務領域的創新發展來說,杭州是有比較好的基礎的,因此我想有一些新的業態在杭州率先產生,那么這應該是以杭州當地的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 我認為這樣的一種商業模式,在全國如果真的要鋪開的話,市場還是非常大的。你比如像北京就有幾萬量出租車,那么很多大城市很多出租車都是數以萬計的,因此它這種流動的便利店,這樣的場景,還是容易構建起來。那么在乘車過程當中,消費者的一些購物需求也是存在的,只要選擇好比較合適的產品,在這個出租車上進行擺放的話,我想銷售的這種概率還是挺大的。可能很多人提到出租車本來空間就不是很大,會不會讓消費者的打車體驗變得不太好,會有幾個方面選擇吧,首先從這個貨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另外一個就是擺的商品的數量到底有多少,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品類數量特別有限,但是商品的退貨可以頻度高一點,通過試錯的過程,通過消費者在消費過程當中相關數據的累積,那么這種商業模式,我認為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前景的。” 不同于趙萍的樂觀,電子商務專家魯振旺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采訪時認為:對“出租車”這種消費場景的挖掘是走入了一種誤區。 “這可能是意味著我們的無人貨架模式進入了一個誤區,在出租車里面去鋪這個無人貨架的話,可能會面臨非常多的問題。比如說它的補貨問題,包括它的消費場景也是有問題的,即使是北京上海這種大型城市,它每個出租車的每天的運量,也不過是在四五十個人,這里面有多少人喝水,有多少人吃餅干,跟正常的消費需求相比的話,基本上符合這種需求的量,除了夏天之外,可能不到10%,也就一天只能賣個幾瓶水,指望出租車司機想要提高這個積極性,一天只能增加幾塊錢的收入,跟他開車的收入相比的話還是太小了,所以我認為不管是在消費場景上,還是從補貨上,還是從收益的機制上,它都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很多的商業模式都是探索出來的,我認為可能是大家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都在絞盡腦汁的去思考,都是造著來的,感覺人在哪里,商業模式就在哪,這種還是有進入誤區的可能性的。” 記者:李佳,涂希冀 編輯:張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