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第七篇第二章 中國雜技的種類和特色

     茶室主人 2018-01-23
            中國雜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古代又稱“雜伎”、“雜技樂”。廣義雜技為各種超常技藝的統稱。雜技所表現的不是各種普通的技巧,而是超常的高超技巧或者驚世駭俗的異能奇巧。可以認為,“神奇性”是雜技與普通技巧的根本區別。中國雜技藝術以它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絢麗多層的傳統節目,獨特鮮明的民族風格,博得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贊賞和喜愛。人們從這項傳承數千載,歷萬劫而不衰的形體表演藝術中,看到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戰、智慧、樂觀和不斷追求超越自身與客觀束縛的向上民族性格。
    1 中國雜技的種類
             中國雜技不下千種,經常在舞臺上表演的也有200多種,五花八門,如萬花筒般變幻萬端。通常被概括為如下幾類:力技、形體技巧類、耍弄技巧類、高空節目、魔術節目、象形象聲節目、馴馭獸畜、滑稽及小丑藝術。但這種分類方式是不夠科學和嚴謹的,本書不采用這種劃分方式,而是按照技巧類型進行分類,包括①耍弄技,如抖空竹、蹬缸、踢毽子等;②頂舉技,如頂碗、頂竿等;③懸吊技,如空中飛人等高空雜技;④平衡技,如高蹺、走鋼絲;⑤駕騎技,如騎馬、騎象、騎摩托;⑥柔體技;⑦魔幻技,如“仙人栽豆”、“吉慶有魚”、“連環”等;⑧模仿技,如口技、舞獅、舞龍等。至于馬戲及滑稽等項目宜作為單獨的類別,不歸入雜技之中。
    中國武術在很早以前就分化形成演藝功能,滿足人們欣賞娛樂的需要,武舞以及花拳繡腿等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藝術形式。傳統的武術演藝可以歸入觀賞性技巧之中,與“雜技”屬同一類型,事實上表演性武藝也是一直廁身于雜技之中。這種表演性武藝在戲曲和武打電影中得到發揚光大。由于武打文藝的風行,人們誤以為表演性武藝就是武藝之全部,有人口誅筆伐,有人扼腕嘆息。實則大可不必。完全可以將表演性武藝作為中國雜技的一個類型,通過對中國雜技的整體性理解來把握表演性武藝的發展情況及其藝術價值。下面我們介紹幾種與武術關系密切的技巧。
            (1)跳劍
            在表演中不時將手中刀劍向空中拋擲,然后又用手接住。這種技巧在古代被稱為“跳劍”或“跳刀”,屬于耍弄技的一種。跳,古籍中又記作“挑”。《南齊書·王敬則傳》記敬則跳刀,“高與白虎幢等,如此五、六,接無不中。”這種活動即使在民間習武活動中也有所見。《資治通鑒·晉紀》中記:“張昌起兵為亂,絳頭毛面,挑刀走戟,其鋒不可擋。”胡三省注曰:“挑刀,舞刀也。今鄉落悍民,兩手運雙刀,坐作進退為擊刺之勢,擲刀空中,高一、二丈,以手接之。”胡三省是元人,可見這種向空中拋擲刀劍之技.一直至元代尚有其蹤影。宋太宗時,曾選拔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于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見者無不恐懼。”有次契丹使者來訪,太宗賜宴同時令這些劍士們“袒褐鼓噪,揮刃而入,跳擲承做,曲盡其妙”,使得契丹來使不敢正視。從文字可以看出,這一“擲劍于空中”的劍舞,是前代“跳劍”的繼續,但除了擲高外,還須“躍其身左右承之”,反映了“跳劍”技能技法的發展。
            (2)舞獅
            獅子有“百獸之王”的稱號,它是威武雄壯的象征。相傳獅子是天龍的第九個兒子,擅長看守門戶;亦說獅子是玉皇大帝派下凡塵來驅逐瘟疫的神獸,當它昂首挺立,踞守大門時,一切鬼蜮都望而生畏自行回避,可以消災免難。自秦漢以來,在宮殿、廟宇、祠堂、府第的大門旁,都豎著威武雄壯的石獅子。我國舞獅子有著悠久的歷史。舞蹈和游戲在早期社會里,對人們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意義,狩獵、出征開始和勝利歸來的時候,節日和宗教祭典的時候,都要舉行舞蹈或游戲,而舞獅是其中的一種。人們打扮成獅子而舞,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的情感、信仰和期望。《陜西通志》記載:“雜戲起于秦漢,有魚龍曼延,高韁鳳凰,象人、怪獸之戲。”舞獅作為表演藝術,成熟于南北朝時期。唐朝時舞獅更是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最為壯觀的當數“五方獅子”。據唐《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曲。不僅老百姓喜歡舞獅,軍隊、和尚亦會舞獅子,其形式各有不同,九頭獅子、西河獅子、西涼伎等名目繁多。宋代舞獅子也相當流行。《宋史·樂志》百戲條目中便有舞獅子這個項目。《東京夢華錄》也記有舞獅盛況。到了清代,舞獅子的內容更加豐富,已成為過年過節、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
              舞獅的風格流派繁多,但歸納起來,約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各有自己的特色。南派中較有特色的是廣東的獅子舞,包括廣州、佛山的大頭獅,清遠、英德的雞公獅,東莞的麒麟獅,鶴山、中山的鴨嘴獅等,各呈異彩。廣東獅子的特點是:大頭、凸額、鉤角,身形斑駁有花紋。獅子外殼是竹篾結構,紗紙粘貼,箔綢作里。獅頭涂上五彩繽紛的顏色,活像一頭威武雄壯的獅子。有些在獅子頭的前額還裝上一面鏡子,頭上吊起四只繡花球,眼睛安上玻璃球,更加顯得閃閃發亮,光耀奪目了。獅頭有大號、中號和小號之分,其重量一般五公斤左右。獅頭的外貌,有大花面、二花面之分,或稱文獅和采獅之別。北派的獅子舞相傳在北魏年代,曾有一種木雕獸頭的獅子舞。北派的獅子舞有河北雙獅、安徽青獅和湖南獅子等之分。北派舞獅的外形,全身都被獅被所遮蓋,從頭到尾看不到舞獅者。舞獅者的下身穿著和獅子相同的金黃色褲子,雙腳穿長花靴。舞獅子由兩人配合組成,另一人則是武士打扮,手拿繡球作為引導。北獅有大獅和小獅之分。大獅是雙人舞,小獅是單人舞。無論是“南派”還是“北派”的獅舞,一般都是通過睡獅、出洞、采青、吃青、醉青、醒獅等過程,表現出藝術美的魅力,塑造出剛健強悍的東方雄獅的形象。
        文獻中記載“舞獅”屬于雜技一種。到了清代,舞獅就開始與武術聯系起來,各地以舞獅為名組織起各式各樣的獅子堂或獅子會,習武練藝,成為一種提倡尚武精神的社團,他們往往在耍獅子的同時進行武術比賽。舞獅子的鑼鼓之聲響遍各處,以近代的表面現象看來,舞獅子不外是民族習武尚武的表現,因為凡舞獅差不多都有成群赳赳者執刀槍,持棍棒,簇擁隨行。有的表演十八般兵器,有的表演“回馬槍”、“掃堂腿”、“鷂子翻身”、“水底撈月”等絕招,應有盡有。特別是舞凳、對打、空手入白刃,更能獲得觀眾的喝彩。到了現代,舞獅幾乎就成了一種別具風格的武術表演了。現代的舞獅與武術更是密不可分,舞獅出會必有武術好手隨行。在廣東,人們提起獅子隊就自然含有功夫隊之意,而且舞獅成為衡量武術好手的重要尺度,不會舞獅者,人們不會認為他是武術好手。
        舞獅子不僅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還可以鍛煉人們的體質,發揚尚武精神。現在在外國華僑、華裔聚集的地方,逢年過節也可看到中國式的舞獅,它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成為華夏子孫懷念祖國情感的寄托。
    (3)硬氣功類節目
    比較有名的如鐵布衫、鐵襠功、躺刀山、臥釘床、槍刺喉、鐵頭功等。這些也都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某些還成為中國武術的招牌。
    2 中國雜技的特色
            中國雜技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雜技基本功好,造型優美,表演細膩,剛柔相濟,不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更傳達出一種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的精神,有外國友人說,看了中國雜技,感到中國人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豐富多彩的節目,悠久的傳統,構成了中國雜技獨樹一幟、絢麗多彩而古樸大方的藝術特色,卓立于世界雜技藝術之林,彌足珍貴。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第一是生活氣息濃厚。中國雜技的各種技巧大都從生產生活中發展演化而來,有些節目就是勞動技能和民間游戲結合的產物。道具也多為普通的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碗、盤、壇、盅、繩、鞭、叉、竿、梯、桌、椅、傘、帽等等,這些平凡東西,在中國雜技藝人手里,變幻萬狀,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系。可以說中國雜技不離百姓日用,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中國特色,因此能夠貼近百姓,令人感覺親切自然。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雜技的繼續發展必須繼續依賴現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從中提煉技巧和節目,把現代化了的生產和生活作為雜技發展的源頭活水。
            第二是講究真功夫。俗話說“京戲的筋斗,雜技的頂”,其實筋斗和頂功也是分不開的。中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有許多拿頂和翻筋斗的形象。“耍壇子”演員頭頂都有一塊磨得溜光不長頭發的地方,這是苦練的印痕,而更為高超的“耍壇子”演員在輕重感覺通靈入化時,才留起長發來。中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戲法的演員也要有扎實的武功基礎,所謂“文戲武活”即是指此。“戲法”演員手法快捷,但練功裝“壓子”時長袍內要卡上二百斤的各種物體訓練,四肢百體只有經過軟硬功夫的苦練,才能達到通靈入化、游刃有余的表演效果。沒有扎實的武功基礎,那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還要從容自如,翻著筋斗變水變火是不行的。
            第三是一通百通,千變萬化。最能表現這一點的是“蹬技”節目,演員躺在特制的方臺上,以雙足來蹬,至于蹬何物體,幾乎包羅萬象,從紹興酒罐、彩缸、瓦鐘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騰帶響的鑼鼓等等,輕至絹制的花傘,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體,或飛速旋轉,或騰越自如,從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飛旋如輪,只見影子不見物象。過去蹬技以重為勝,近世發展輕重并舉,輕薄如紙的花傘、彩毯,演員亦能蹬得飄逸非凡。雜技藝術的不斷超越精神,不僅帶給人們更多的趣味和驚喜,而且還給人們以極大的鼓舞,激勵了人們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
            第四是力量和技巧并重。《疊羅漢》的底坐負重量是驚人的。唐代《載竿》有一人頂十八人的記載;現藏日本作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代漆畫彈弓,弓背上就有一個頂6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擔》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四付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千斤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傳統的《拉硬弓》、《耍關刀》都是負重極大的節目。“大小武術”最典型地顯示了中國雜技的超人力量和技巧跟斗的結合,演員在臺上時而如魚兒漫游,空氣如水,身輕似箭,時而如紫燕穿林、蝴蝶翩飛,“倍加功夫,妙體生花”,構成獨特風格,柔術與硬功,力量與技巧結合得天衣無縫。
            第五是平淡簡約,返璞歸真。中國雜技往往沒有或只有簡單的道具,卻能表演異彩紛呈的節目。這就像得意忘形的中國寫意書畫一樣,極簡約而又極豐富,令人回味無窮。這其實也是真功夫的體現。在舉世驚絕的《古彩戲法》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中國戲法演員只要一件長袍,一條薄單,平凡樸實,毫無華彩,然而這一身長袍卻要變出千奇百怪的東西,從十八件大小酒席的菜肴至活魚、活鳥,演員一個跟斗能獻出烈火燃燒得熊熊灼人的銅盆,再一個跟斗又取出碩大無比、有魚有水的魚缸。
            第五是人、物、環境等完美協調。中國的很多雜技都體現了人、物、環境之間的完美協調,展示了人對環境極高的適應能力。如“走鋼絲”、騎獨輪車時種種驚險的表演,“晃板”、“晃梯”之類,凳上加凳,人上疊人,但頂上的人必須在動蕩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這都需要極冷靜的頭腦和極高超的技藝,而這是經過千百次刻苦訓練采取得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第六是一心多用。雜技“頂碗”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雜技的經典代表性節目。傳統的“頂碗”節目是由單人表演,通常是演員在倒立和柔術狀態下,在固定的表演道具上,表演用腳面夾碗和頭部頂碗的高超技巧,表現了人在特定限制下創造奇跡的能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夏菊花在全面繼承頂技技巧的基礎上,大膽創造了倒立夾碗過頭的柔術與頂技結合的新穎技巧,突破了傳承千年的古老形式。戰士雜技團在此基礎上又有突破,頂碗與滾杯結合、雙手各捧一摞碗在直徑1.5米的圓桌上連翻筋斗的技巧,令人目眩神迷。杭州的王一敏、劉弘俊創造的“雙層雙飛燕頂碗”的高難技巧和河北省萬獻惠、萬獻存姊妹的雙頂碗轟動了雜技界……隨后上海、廣州的雜技演員又花樣翻新,“頂碗過高梯”、“高車踢碗”等等創造,不離傳統而又刻意求新,在東方人體文化重視柔韌、巧思、筋斗和平衡、力量,極大發揮人體潛能的超越自我的追求中,顯示自己的藝術魅力,為祖國和民族爭得了榮譽。
            第七是雜技藝術的平民化和極大的適應性。中國雜技是名副其實的草根藝術,和中國武術、戲曲一樣,都是生于民間、長于民間。其技巧類型、表演形式、表演場所不拘一格,沒有特別的要求。既可以在廣場、劇場作大規模演出,也可以一個人作場即席獻藝。正是這種深厚的民間性和廣泛的適應性才使中國雜技綿延不絕,歷千載而猶存。
    3 中國傳統雜技表演性的欠缺
            傳統上,中國雜技表演非常重視技術,卻對表演藝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國內雜技界人士通常都認為技術是雜技藝術的靈魂,失去它就會失去觀眾;而中國雜技頻頻在國際賽場上獲獎,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重視技術,并將技術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還有就是,雜技一直活躍于民間,普通老百姓對雜技表演的要求并不高,這也制約了雜技表演藝術品位的提升,并且這給人一個錯覺,覺得雜技只是低層次的耍把勢賣藝,并且是下層民眾的東西。所以中國雜技長期“技字當頭”,有技無藝,套路老化、編排簡單,缺乏整體劇目的編排和運作,出現了“一流技術、三、四流編導”的局面。給人的感覺就是“雜耍”,藝術品位不高,因此難以吸引新老觀眾,一直沒有成為舞臺表演的主流藝術。國際上經常這樣評價中國雜技:中國不乏優秀的雜技節目,缺少的是優秀的雜技演員!中國雜技演員經常被認為不會表演,往往是為了表演而表演。他們技藝高超,可他們卻經常被認為在單純地“炫”技;他們缺少微笑,不會與觀眾進行情感的交流;演員在表演,觀眾在觀看,二者之間缺少互動與交流,仿佛有著無形的隔閡!中國的雜技演員從小進行專業訓練,文化知識匱乏,這就使他們難以理解節目表演的內涵,使節目表現力不夠完美。只有技巧而不承載更多文化內涵的中國雜技正在受到西方雜技的威脅,如果再不創新,連老外也要看膩了。
            其實雜技發展的方向是在保持技巧性的同時增加觀賞性,做到好玩又好看。雜技的特長是在形體和技藝上向極限挑戰,但更重要的還是在于它的觀賞性、它的美感——雜技表演必須是讓人感到賞心悅目的,能給人一種激昂向上的精神和美的熏陶。雜技如果一味追求驚險和刺激,讓人捏著一把汗,就等而下之了。有觀賞性的節目在國際國內都是有市場的,那些僅有高難技巧而缺少觀賞性的雜技在國際上也不是很受歡迎的。觀眾的觀賞眼光和欣賞品位都在提高,文化品位和觀賞性越強的雜技作品,就越有市場;相反,創作思想、導演手法、藝術呈現陳舊的往往只有死路一條。現在講“大投入,大產出”,現在比較成功的是觀賞性非常強的有主題的雜技晚會,搞得好的,一演就是幾十場,可以幾倍地收回原來的投入。所以雜技的前景仍然在它的觀賞性,并且這種觀賞性應該是大眾化的。
            國外雜技界專家對雜技的表演性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他們認為,雜技始終是表演給觀眾看的,既然觀眾花錢買票看雜技,雜技就應該首先保證觀賞性,讓觀眾從欣賞中獲得樂趣和享受,并且要提高觀眾的參與性。雜技本身可以說主要是一種技術,但是雜技演出卻是一種完整的藝術,從表演技巧到演員服飾,從舞臺燈光到音樂選擇都很重要。雜技演出需要綜合素質高的雜技編導,不僅要告訴演員如何做動作,更重要的是提高演員的綜合素養,讓他們懂得調配服裝的顏色,了解道具、動作的意義,啟迪他們有自己的創意,用心靈去表演。否則技藝再精湛,也不會受到觀眾和評委的青睞。國外雜技團注重演員有自己的創新,能即興發揮,展示演員個人的表演才能。因此,中國雜技必須提高雜技表演及編導者的綜合素質,提高雜技表演的藝術性、參與性,最終使雜技表演爭取更多的觀眾。曾連續13年負責文化部春節晚會雜技曲藝節目的李延年也認為,在世界雜技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雜技被國際市場所逼,當務之急就是提高編導水平。“技巧是一堆菜,編導這個飲事員要讓它變得色香味俱全,還得借助舞蹈、音樂等各門藝術,以及聲、光、電、服裝、道具的整體配合。”
    4 中國雜技表演的創新
            目前中國雜技表演已經開始向這個方向轉變,大家都在自覺地給雜技表演增加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一個明顯的創新形式是開始有主題,有整臺的主題晚會,也有帶主題的個別節目,有人物,有情節,有思想。在演出形式和整體包裝上也在不斷變化和完善,燈光、服裝、音樂、編排手法等都不再是傳統的,都不同程度地注入了現代氣息,舞蹈、戲曲、芭蕾等手段也綜合性的運用到雜技表演中來。創新已經成為雜技表演的生命線。下面我們大體了解一下雜技表演創新的不同方面。
            (1)綜合化
            雜技在漢唐年代與舞蹈、武術表演、幻術、滑稽表演、器樂演奏、聲樂演唱等合稱百戲。到了宋元時,曾長期共存于“百戲”之中的各文藝門類逐漸獨立門戶。雜技在獨立發展了幾十年之后,眼下又開始跟其他的姐妹藝術結合了,這就是很大的發展。其他藝術門類的融合對中國雜技發展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舞蹈、戲劇等元素的過度加入,可能會喧賓奪主,使雜技表演成為陪襯。
            (2)擬境化
            現代高科技手段(聲、光、電、煙火技術)的運用,大大豐富了雜技表演的觀賞性,聲、光、電、煙火等技術的采用,把舞臺搞得美輪美奐,模擬出如夢如幻的情景氛圍,使得雜技更加具有造夢效果。不過一些“高投入、大創作”的大型雜技晚會,已經讓人分不清哪些是高科技特技,哪些是演員的真工夫,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實打實的雜技技巧,長此下去可能會使雜技表演對高科技形成過度依賴,還會導致雜技演員基本功的退化。應在保持雜技原有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運用高科技手段或借鑒其它藝術形式來豐富雜技表演的觀賞性,能恰到好處的為突出雜技的特色服務,而不是喧賓奪主。
            (3)主題化
            20世紀80年代初,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首創雜技主題晚會形式,融合雜技、戲劇、音樂、舞蹈、聲光電等多種舞臺表現手段于一身,一推出即風靡世界,中國雜技界也深受影響。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雜技主題晚會風靡中國,全國許多大中小雜技團體紛紛編創雜技主題晚會。《金色西南風》、《中華魂》、《天幻》等一批雜技主題晚會亮相中國雜技舞臺,這種引入一定的故事情節,把原來分散、獨立的雜技節目有機地串聯起來,將多種藝術門類、形式加以綜合應用的思路,給雜技界乃至文藝界以極大的震動。觀眾們在欣賞雜技主題晚會之后驚嘆道,如今的雜技與留在記憶中的雜技已完全不同,原來雜技可以這么演!
            雜技主題晚會規模龐大、氣勢恢弘,是對精品雜技節目進行集中展示的契機。可是,主題晚會的背后是編創、制作過程的資金大投入。加拿大太陽馬戲團斥巨資進行大制作,與其背后一個龐大的、經驗豐富的經營管理團隊的有力支持分不開,與其在美國、加拿大有著廣闊的觀眾群體分不開。在國內制作一臺雜技主題晚會,往往需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投入,這對于國內很多雜技團體來說都是不小的壓力。雜技團體缺少經營管理的專業人員,如果市場運作不當,投入資本都很難收回,更別提靠此贏利了。一臺雜技主題晚會涉及演職人員眾多,道具繁重,國外演出商很難有實力承擔整臺晚會的演出。沒有商演的機會,排練好的整場晚會經常被拆分成單個的節目去演出,晚會因此被肢解。一些主題晚會從排練成功到正式演出,往往沒有演出幾場就解體,高成本的投入到最后變成沉重的債務負擔,這樣的例子很多。
            (4)戲劇化
            廣州戰士雜技團新排的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最大的意義在于把傳統的雜技“節目”轉化為一個有情節有故事的“劇”——《天鵝湖》的芭蕾舞劇版本天下聞名,然而《天鵝湖》的雜技劇版本卻是戰士雜技團的首創。全劇長兩個多小時,包含了30多種雜技門類,出動了最好的導演和120多個各行當的優秀演員,整部劇耗資200萬元。因為劇情是西方的王子到中國來找愛人,因此風格上它也與芭蕾舞劇的版本不同,是東西合璧的。各個票務網站在最初把《天鵝湖》掛上網售票時,在分類上就出現了分歧。有的把該劇歸入“雜技魔術”類,有的歸入“音樂舞蹈類”,還有的歸入“綜合晚會類”。準確地說,它是一種以雜技為核心的新的舞臺藝術,也就是所謂的雜技劇。該劇曾經在上海大劇院連演21場,一炮打響。2005年11月,該劇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閉幕劇目又進行11場演出。2006年3月17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大劇院,雜技芭蕾《天鵝湖》在國外開始第一場商業演出。俄羅斯芭蕾和馬戲世界聞名,俄羅斯是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故鄉。克里姆林宮大劇院擁有5500個座位,連續三場演出,場場座無虛席,最后一天,不得不臨時增加500個座位。演出票價相當可觀,貴賓票8000盧布(約2500多元人民幣)卻依然搶手。在圣彼得堡市十月劇場的兩場演出,每次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達15分鐘之久,走出劇場后,仍有不少觀眾對身邊的中國人拼命鼓掌。當地輿論界高度贊揚:“最優美的雜技和最驚險的芭蕾震撼了《天鵝湖》的故鄉。”2006年7月23日至8月28日,雜技芭蕾《天鵝湖》在日本演出,這是該劇的第二站國外巡演。《天鵝湖》22場演出場場爆滿,且在東京、大阪和福岡分別賣出10500日元的高價,不僅大大增強了中國演藝作品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市場運作讓大批日本觀眾走進劇場,真正引起了當地民眾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評論家鈴木秀明說:“把中國傳統雜技與西洋芭蕾融合在一起,無論是作為娛樂作品還是藝術作品,都已達到了舞臺作品的最高境界。中國用50年以上的時間制作的舞臺藝術的成果,在《天鵝湖》中得到展示,這絕不是言過其實。”2007年1月底,該劇將開始為期近5個月的全美首期巡演;該劇在英國、法國、以色列、新加坡、巴西、西班牙、香港等地的演出談判也在進展之中。
            另一部名牌劇目《功夫傳奇》由天創公司在北京首次推出,于2004年12月3日在北京崇文區紅劇場正式舉行了世界首演。《功夫傳奇》聘請了中國最杰出的舞臺藝術家,以世界一流的現代舞臺包裝將中國優秀的武術文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創造性地用武術、雜技、現代舞等元素表現了一個小和尚在經歷了種種人生磨難后,最終走向大智大勇的戲劇主題。《功夫傳奇》上演后被北京的英文媒體贊譽為是“一臺將北京劇場藝術帶入了一個新時代的演出。”來自愛爾蘭大使館的副大使說“《功夫傳奇》比《大河之舞》更震撼。”2005年6月應加拿大及美國演出商之約,《功夫傳奇》組建了第二團在北京常演,一團已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赴北美進入為期近半年的商演。2005年8月《功夫傳奇》入選中國文化部“2005年度國家商業演出展覽文化產品出口指導十大劇目”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 四虎永久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AV福利第一精品|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AV | 国产免费1卡2卡|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欧美熟妇性XXXX欧美熟人多毛|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麻豆国产AV剧情偷闻女邻居内裤| 美女裸体18禁免费网站| 另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露脸蜜臀|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午夜av高清在线观看|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免费| 国产av一区二区不卡|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WWW色好看美女|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又大又黄又粗高潮免费| 亚洲精品韩国一区二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老司机67194精品线观看|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 大学生被内谢粉嫩无套|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导航|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视频|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V电影网| 无码免费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奶水| 高清自拍亚洲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