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程 記 錄 患 者 基 本 情 況 邱某,女,15歲,汕尾人。 2008年4月5日初診。 患者母親代述病史:患者約2歲發現發育較同齡人緩慢,后漸出現半夜熟睡時全身震顫抽搐,良久方能自行緩解,無吐白沫,無叫聲,醒后不自知,悉如常人。2007年12月14日于汕尾市人民醫院診治,腦電圖提示:異常腦電圖。診為癲癇,未行西醫系統治療。 刻 診 精神萎靡,眼光呆滯,時有頭暈。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數。 治 療 過 程 此為肝郁痰瘀,擬疏肝安神、化痰祛風,處方: 郁金10g,石菖蒲10g,遠志4g,丹參15g,僵蠶10g,全蝎5g,白芷10g,甘草5g,膽南星10g,地龍8g,防風10g,茯苓15g,法夏12g,白芍20g;五劑。 二診:藥后半夜抽搐次數明顯減少,程度減輕。守方繼續服用。 2008年8月27日診: 適余回家,為其診治,其母代述斷續服藥幾個月,半夜全身震顫抽搐之癥基本消失,唯偶感心煩,繼用余經驗方寧心解郁湯加減: 太子參30g,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全蝎6g,龍骨、牡蠣各15g(先煎),黃連5g,鉤藤10g,石菖蒲15g,丹參10g;每月服15劑,隔日一劑,連服數月。 2009年1月24日診: 半夜全身震顫抽搐、心煩等癥基本未發。繼用寧心解郁湯加減,每月服15劑,隔日一劑。另:防風60g,生麥芽100g,蜈蚣10條,全蝎10條;制成粉劑,每次服3g,每天一次,溫開水送服。 后隨訪,患者斷續服中藥約半年后停藥,神清氣爽,癲癇一直未發。 2010年9月22日其母上門答謝,言停藥后偶爾一月服藥幾劑,現在已宛如常人矣。硬要紅包相報,婉拒之,患者母親感激不已,后贈余錦旗一幅:“仁心仁術、妙手回春。” 2012年10月4日診: 幾年來未有發作,近來偶有半夜稍震動,無頭暈,余未見異常。納可,眠欠佳。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舌下絡脈怒張;脈沉細無力。 生龍骨30g、生牡蠣30g(先煎),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遠志5g,石菖蒲10g,郁金10g,全蝎5g,黨參20g;七劑。 并擬柴胡桂枝湯合磁朱丸、白金丸、生脈散等制水蜜丸: 磁石、神曲、太子參、柴胡、黃芩、法夏、桂枝、白芍、甘草、遠志、石菖蒲、郁金、白礬、全蝎、地龍、麥冬、五味子、茯苓、百合、膽南星、鱉甲、鉤藤等。以上制為水蜜丸,每天3次,每次約10g,溫開水送服。 患者服水蜜丸一料后,停藥至今近5年,癲癇未發,生活工作正常,已成一婷婷少女矣。 后 記 一張不是正規處方紙書寫的處方,當年稚嫩的筆跡。因為有效,而被患者視為珍寶,生怕損害,竟用最原始的辦法過膠,一直珍藏。我每看到當年拍的處方照片,心中總是暖暖的。 按: 此為余讀大四時所診,亦為余純中醫治療癲癇之第一例,至今9年矣。自此例后,以純中醫治療癲癇,取效較多。 觀今之所謂名中醫治癲癇,動輒以抗癲癇、抗抑郁、抗焦慮等西藥予之,配合中藥,美名其曰中西結合、中醫特色,尚未能有效控制,實為無獨立之療效,自欺而欺人。何也?根深蒂固之偏見也,未敢越雷池而開拓也。 依愚拙見,癲癇為神志病,心主神明,故寧心安神為本,與脾腎肝相關。癲癇發作有時,系之少陽樞機。而治療之要,在于和解樞機、調和營衛,配合益氣健脾、豁痰開竅、養陰補血、祛風通絡等諸法,隨證而治之,每有捷效。 余治療癲癇數十例,多屬西醫抗癲癇未能控制者,停用一切西藥,為純中醫治療,以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為主,經多年實踐,收效頗多。 并訂制寧心解郁湯,其組成為:磁石30g(先煎),太子參20g~30g,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郁金10g,石菖蒲10g,遠志6g,丹參15g,麥冬15g。 此方為柴胡桂枝湯去生姜之溫散、大棗之甘壅,復加磁石潛陽重鎮以收逆亂之神,麥冬養陰生津以補益心脾,遠志安神益智以利心竅,菖蒲開竅豁痰以寧心神,郁金活血開郁以清心,丹參活血養心以寧神。 諸藥共呈調和營衛、和解樞機、寧心解郁、重鎮安神之功。隨證合白金丸、甘麥大棗湯、生脈散、百合地黃湯等加減,更以蟲類祛風滌痰,以丸藥緩圖,竟獲捷效,停藥后以得以長期緩解,幾年未曾復發者。益信中醫博大精深,無盡藏也,若非深究根本,豈能探其微妙乎? 文章為原創,轉載須注明 耽嗜岐黃重實效 力去浮華求本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