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并不算短,大一統更像是近現代人想象出來的構建物。因為當一個大一統王朝剛建立時,新生的政權往往沒有統一天下。而等到這個王朝的日落西山,地方上便會出現傾向分裂的割據勢力。甚至在邊疆地帶出現強梁之外寇建立獨立政權。如果再算上那些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那么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其實比較長,甚至到今天依然存在著一個不易察覺的小南北朝局面。 雖然分裂的時間并不短,但在中外,我國知名度最高的軍事史和分裂時代是三國時代。其實仁義之君,傾城美人,忠勇武將,謀臣這些原型人物,在各種歷史演義中大量重復,這些人物總是以改頭換面的方式,出現在其他演義小說里,但為什么偏偏是三國演義最為流行呢? 三國歷史的特殊性因素三分天下的格局在歷史上比較少見,并且還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通常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大致分為一下幾種: 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大分裂時代 南北朝分裂這種胡漢對峙 五代十國和五胡十六國這種,南北一方局部統一,另一方分裂混戰的局面 其他時代也有過短暫的三分傾向。比如南宋時四川將領吳曦勾結金人叛亂,準備在四川獨立建國,但被宋朝愛國將士誅殺而流產。四川在歷史上也被各種割據勢力占領過,但三國時代的三分局勢在中國史上仍然很少見。 三國題材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三國時代的三方勢力各有特色: 蜀漢的王冠來自于對漢王朝血統的繼承 魏國的王冠來自于漢獻帝的禪讓,雖然是逼迫漢室所得 孫吳則是亂世中割據一方的地方豪杰的代表 三家割據的局勢,其實體現了十分鮮明了新舊過度的時代特征,渴望改變命運的人,可以在三方勢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況且,蜀魏的正統之爭可以被歷代統治者利用,捍衛自己的合法性。比如《四庫全書》就明確提到,北宋之前乃至北宋都以曹魏為正統。特別是北宋太祖登基的方式與曹魏奪位有類似之處,所以北宋諸儒生以魏為正統,把南唐后蜀視作蜀漢和吳的對應存在。
但南宋就改變了尊曹的歷史傳統,改為尊奉劉備為正統,漢人統治者和民間對于三國正統的承認終于達成了統一。因為蜀漢與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正統王朝,南宋朝野在主戰派占上風的時代常常以蜀漢政權自比以激勵士氣。而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繼承了這一思路,其實是為了收買漢人人心。 所以三方勢力其實對應著渴望改變命運者的三種選擇:要么以兩種方式獲得前朝的法統,要么自立割據。 建國者身份引起情感共鳴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三家建國者的出身看,這是庶族地主和平民,挑戰士族地主和地方割據勢力的故事,讓人看到了階級流動的希望。 曹魏政權和蜀漢雖然因為有正統之爭而不共戴天,但事實上兩個政權在建國者的出身和推行的政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和劉備一樣,曹操的出身并不太好,從傳統角度看甚至很糟。他所出身的閹宦家族,在傳統的儒家文化里是幾乎沒有地位的。但是曹孟德卻少好任俠,行為放蕩不羈,很小就表現出了特立獨行的才干和氣質。 在崛起的過程中,曹操發布《求賢令》唯才是舉,不論受薦者的出身與品行。這其實是對漢代受儒學士族把持的孝廉,征辟制度的大膽挑戰。在擊敗了袁紹平定河北之后,他痛斥袁紹放縱親戚豪強兼并弱民土地的行為,并讓貧民為自己代交賦稅的暴行。之后就推行了一系列安定生命,抑制兼并的措施,體現出了明顯的法家色彩,在打擊豪族方面不遺余力。 而綜合國力最弱、統治集團同樣出身貧寒的蜀漢政權推行了一套軍事優先的戰時體制,以應對嚴酷的國際局勢,有明顯的法家色彩。由于統治者的出身貧,所以不受詩書禮儀的金科玉律的束縛,不問門第,很能禮賢下士,四處尋求賢才,以求能迅速上升,改變命運。
劉備親自仿賢,尋求隱居中的諸葛亮,與曹操的求賢令其實也有共通之處。而諸葛亮的祖先,西漢時代的諸葛豐就是著名的法家拂士,所以諸葛家很可能有世傳的法家之學。在劉備留給后主劉禪的遺詔中說: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 這與曹操“擘商申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有共通之處。一反之前儒家士族劉璋對益州寬緩的、符合儒家傳統的溫和統治,就像曹操改變了袁紹對河北的統治風格一樣。 對命運的挑戰桃園三結義雖然是虛構的,但反映了下層民眾結社自保的訴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從劉備身上看到了希望。 劉備是流落民間的漢朝皇室后代,有國姓,有了爭奪天下的一定的合法性。但他論血統已經在大漢皇帝的五服之外,再加上中山王子孫過于眾多,所以劉備已經和平民無異。比他強的同宗劉姓,比如劉璋,劉表大有人在。 所以劉備有突破階層隔板,向上攀登,最后登上漢皇寶座的傳奇經歷。這是他區別于東周列國的世襲貴族,也不同于陳勝、朱元璋等布衣皇帝,以及那些出身將領大臣的開國之君的特別之處。從平民一路打拼,雖然敗多勝少,但還是戴上了漢朝皇冠。這一壯舉,打破了古代王朝家族一姓不再興的歷史詛咒,即同一皇室家族無法再次崛起的命運。后來五代十國的后唐,南唐,后漢其實只是在姓氏上假托前朝,而與漢唐沒有血統關系。
雖然英雄君主們成功地在與地方豪強,世家大族,皇族后裔的爭奪中勝出。讓下層人看到了階級流動,改變命運的希望。但是最后的三國里,魏先被世代為將軍,令尹,太守、隱忍的士族司馬氏家族所取代。曹劉兩家對命運的反抗,最終歸于失敗,世家大族再次奪回了統治權力。 反觀其他次品的演義小說,往往用庸俗的大團圓結局消解對命運的深沉思考,這些樂感文化的產物大約也只能流行一時,然后被掃進時間的垃圾堆。 陳壽的三國志提供了極佳的史料和改寫范本。有利于對歷史主線的把握和人物形象塑造。三國演義的源頭就是三國志,屬于國別體和紀傳體的綜合,魏書,蜀書,吳書下有各國人物的完整傳記。 此外,陳壽在蜀漢時曾經當過巴西郡中正,這一官職的責任就是品評人物臧否。所以在三國志里,陳壽對每個歷史人物進行了經典的概括與歸納,非常符合魏晉時代的品評人物的風氣。比如關羽美髯,劉備長臂過膝等經典形象流傳了上千年至今。而且每個主要人物的經歷足夠完整,足夠豐富。
雖然蜀漢政權的歷史太短而且沒有設置史官,但是陳壽曾經師從譙周修史,而且受到了老師的好評。再加上他自己也是三國的蜀國人士,并十分重視收集有關材料。之前已經有了《魏書》,《魏略》等其他國別體史書,有值得借鑒的材料,所以他的作品有相當的可信度。 三國志位列前四史,其嚴肅性也不容隨意的改寫與質疑。所以三國演義對歷史的改寫能做到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兼顧了文學性與歷史性。這種既帶有深厚文化底蘊,又不失浪漫主義與人文情節的作品,最終確保了《三國演義》的經久不衰。 哪怕本國的文化產業一直萎靡不振,也有日本這樣的領居不斷拿去重新譜寫,塑造了文化圈的出口轉內銷經典。 (完)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