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椎間孔――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跡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跡圍成的孔稱為椎間孔,孔內有相應的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2: 胸骨角――是胸骨柄與胸骨體連結處微向前突的角,該角平對第4胸椎下緣,向兩側接第2肋軟骨,體表易于觸及,為肋計數的標志。 3: 肋 弓――不直接與胸骨相連的第8-10對肋前端與上位肋軟骨構成軟骨間關節,形成弓 形的肋軟骨緣稱肋弓,它是觸摸腹部臟器的標志。 4:翼點――位于顳窩的內側壁上, 顴弓中點上方約3.8cm 處,由蝶、額、頂、顳四骨連接 而成,多數呈“H ”形,少數呈“N ”形,是顱骨的薄弱部分,內面有硬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此處受暴力時易骨折,并常伴動脈斷裂出血,形成硬腦膜外血腫。 :5:椎間盤――是指連結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 由周圍部呈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構成的纖維環和中央部柔軟而富有彈性的髓核構成, 具有緩沖震蕩和增加脊柱運動幅度的作用。 6:界線――即小骨盆上口, 由骶骨的岬和兩側的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和恥骨 聯合上緣構成,把骨盆分為上方的大骨盆(假骨盆) 和下方的小骨盆(真骨盆) 。 7:斜角肌間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上面三者之間形成的間隙,稱為斜角肌間隙,有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通過。 8:腹股溝三角――(又稱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腹股溝三角是下腹壁的薄弱區,若腹腔內容物從此處膨出,則形成腹股溝直疝 9:弓狀線――(或稱半環線)由腹壁三層扁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構成腹直肌鞘,在臍下約 4-5cm ,三層扁肌的腱膜全部形成腹直肌鞘前層, 其后層缺如。腹直肌鞘后層由于腱膜中斷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邊界稱弓狀線,此線以下腹直肌后面與腹橫筋膜相貼。 10:股三角――位于大腿前面的上部, 內側界為長收肌內側緣、 外側界為縫匠肌內側緣和上界為腹股溝韌帶三者共同組成的三角,稱為股三角,股三角的前壁為闊筋膜,底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其內有股神經、股動脈及其分支、股靜脈及其屬支、股管(容納股深淋巴結、脂肪組織) 。 11:咽峽――是由口腔入咽的交通要道,也是口腔與咽的分界標志, 是由腭垂、兩側腭舌 弓和下方的舌根共同圍成的孔道。 12:齒狀線――在肛管內,由各條肛柱的下端和肛瓣依次連結形成的環形線稱為齒狀線。此線是皮膚和粘膜的分界線,該線以上為粘膜,下部為皮膚; 兩者的神經分布、血液供應和回流以及淋巴引流的方向都完全不同。 (此齒狀線下方有寬約1厘米的環形區域稱肛梳或痔環。) 13:膽囊三角――(又稱Calot 三角或肝膽三角)肝總管、膽囊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為膽囊三角,膽囊動脈多經此三角到達膽囊。故此三角是膽囊手術時尋找并結扎膽囊動脈的標志。 14:肝門――位于肝的臟面左右兩條縱溝之間的橫溝,稱肝門,是門靜脈、肝管、肝固有動脈以及神經和淋巴管出入的門戶。 15:麥氏點――(又稱McBurney 點) 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稱麥氏點(McBurney點) ,在臍和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段的交點上。麥氏點的壓痛、反跳痛對診斷闌尾炎有重要參考價值。 16:腎門――腎內側緣的中部陷凹,有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進出,稱之腎門。腎門的體表投影稱腎區,位于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 17:肺門(或肺根)――位于肺內側面中央部的凹陷,稱肺門,有主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神經、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肺門的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在一起,稱為肺根。 18:聲帶――位于喉腔中央前庭裂的下方,是由聲韌帶、聲帶肌和聲襞構成,是發音的器官。 19:肋膈隱窩――又稱肋膈竇,位于肋胸膜下緣與膈胸膜轉折處,呈半壞形,自劍突向后下至脊柱兩側,后部較深,是胸膜腔的最低處,深吸氣時肺緣不能伸入其內,胸膜腔積液首先積聚于此,胸膜腔穿刺時,穿刺針進入此隱窩。 20:縱隔----是兩側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和結締組織的總稱。縱隔稍偏左,為上窄下 寬,前短后長。其前界為胸骨,后界為脊柱胸段,兩側為縱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其內有食管胸段、主支氣管、胸主動脈、奇靜脈、胸導管、胸交感干等。 21:膀胱三角――(又叫trigone bladder)位于膀胱底部的內面,左、 右輸尿管口與尿 道內口之間形成三角形區域,稱為膀胱三角。該部位無粘膜下組織, 粘膜與肌層緊密相貼。故當膀胱充滿或空虛時該三角區粘膜均保持平滑無皺壁。 此區為結核和腫瘤的好發部位。 22:輸尿管間襞――膀胱底的內面左、右輸尿管口之間的皺襞稱輸尿管間襞,在膀胱鏡下所見為蒼白帶,是臨床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23:腎門――腎內側緣的中部陷凹,有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進出,稱 之腎門。腎門的體表投影稱腎區,位于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 24:腎蒂――腎內側緣中部凹陷稱為腎門,是腎的動脈、靜脈、淋巴管、神經和腎盂進出的部位,出入腎門的這些結構合稱腎蒂。右側腎蒂較左側為短,故臨床上右腎手術較為困難。 25:精索――是一對柔軟的圓索狀結構,自腹股溝管深(腹)環延至睪丸上端。其內主要包 括輸精管、睪丸動脈和蔓狀靜脈叢、淋巴管、 神經叢及腹膜鞘突等。 26:鞘膜腔――鞘膜的壁層與臟層在睪丸后緣處互相返折移行,兩者之間的腔隙即為鞘膜腔,內有少量漿液。若腹膜鞘突上部閉鎖不全或鞘膜腔感染而發炎時,可形成鞘膜積液。 27:子宮峽――子宮體與子宮頸交接處的狹細部長約1㎝, 稱為子宮峽。在未孕子宮,此部 不明顯。妊娠期間峽部逐漸擴展形成子宮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至7-11㎝,峽壁逐漸變薄,產科常在此處進行剖宮術,可避免進入腹膜腔,減少感染的機會。 28:乳房懸韌帶――(又稱Cooper 韌帶), 在乳腺與表面的皮膚與深面的胸筋膜之間,連 有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稱為乳房懸韌帶, 它對乳房有支持和固定作用。 在乳癌時,皮膚呈" 橘皮樣" 改變是由于該韌帶受到癌細胞的侵潤縮短和乳腺真皮內淋巴管網阻塞所致。 29:會陰――指封閉骨盆下口的所有軟組織,主要由肌和筋膜構成。臨床上常將肛門和外生殖器之間的軟組織稱為會陰,即所謂狹義的會陰。 30:盆膈――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蓋于它們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構成。盆膈封閉骨 盆下口的大部分,形成盆腔的底。盆膈中央有直腸穿過。盆膈具有承托盆腔臟器的作用,并參與排便及分娩等生理功能。 31:尿生殖膈――由會陰深橫肌、尿道括約肌和覆蓋在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構成。兩側附著于恥骨弓。封閉骨盆下口前份的尿生殖三角,有加固盆底的作用。男性有尿道通過,女性有尿道和陰道通過 。 32:坐骨肛門窩――又稱坐骨直腸窩,位于肛管與直腸間,肛管兩側皮膚深面的楔形間隙。 從冠狀面上看,為一尖向上的三角形,分頂、底和內、外側壁。頂由盆膈下筋膜與閉孔筋膜匯合而成;底為肛門兩側的皮膚;內側壁為肛門外括約肌、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外側壁為坐骨結節的內側面、閉孔內肌及其筋膜和會陰筋膜。窩內充填有大量的脂肪組織,有至會陰部的陰部內血管、神經通過。坐骨直腸窩為膿腫的好發部位,并易形成肛瘺。 33:腹膜腔――壁腹膜和臟腹膜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潛在性腔隙稱之腹膜腔,內有少量液 體。男性腹膜腔是封閉的,女性腹膜腔通過輸卵管腹腔口、輸卵管、子宮和陰道與外界相通。 34:小網膜--由肝門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形成,分為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 35:大網膜--由胃大彎下降至臍以下的前二層腹膜和返折至橫結腸的后二層腹膜組成,并與橫結腸系膜相延續。含有大量的吞噬細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御器官。 36:直腸子宮陷凹――在女性,腹膜覆蓋在子宮與直腸之間形成的陷凹稱直腸子宮陷凹,是女性腹膜腔最低處,腹膜腔積液因重力作用常積存于此。 37:陰道后穹――陰道上部較寬闊,包繞子宮頸陰道部,兩者之間形成環形的凹陷稱陰道穹,它分為前部、后部和左右側部, 其中后部就稱為陰道后穹,它與直腸子宮陷凹僅隔以陰道后壁和腹膜,當該陷凹積液時,可以經此部進行穿刺或引流。 38:體循環――(又稱大循環),是指血液循行于心臟和全身之間的循環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及各級分支→全身毛細血管(物質交換)→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及冠狀竇→右心房。 特點:路程長,把營養物質和氧氣輸送至全身各處,并把代謝產物運送回心臟。 39: 肺循環(小循環) ――右心室→肺動脈干及各級分支→肺泡毛細血管 →肺靜脈→左心房。特點:路程短,把靜脈血轉變為氧飽和的動脈血。 40: 卵圓窩--右心房后內側壁下部的淺窩,此處房壁最薄,為胎兒時期卵圓孔閉合后的遺跡,房間隔缺損多發生于此。或:闊筋膜在恥骨結節外下方3~4cm 處形成的卵圓形薄弱區,稱為卵圓窩或隱靜脈裂孔。其表面覆蓋篩筋膜。卵圓窩的外側緣銳利而明顯,其上角附著于恥骨結節,下角有大隱靜脈穿過。 41: 二尖瓣復合體――二尖瓣環、瓣尖、腱索和乳突肌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二尖瓣復合體。它們共同保證血液從左心房流入左心室,防止血液從左心室倒流入左心房。 42: 三尖瓣復合體――(三尖瓣復合裝置)三尖瓣環、瓣尖(瓣膜) 、腱索和乳頭肌在結構和 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三尖瓣復合體。它們共同保證血液從右心房流入右心室,防止血液從右心室倒流入右心房。 43: 竇房結——位于上腔靜脈與右心耳之間的心外膜深面,呈橢圓形的結構,它是心自動節律性興奮的發源地,為心正常起搏點。 44: 頸動脈竇――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部分,竇壁內含有特殊的感覺神經末梢,屬于壓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壓變化的刺激, 反射性的調節血壓。 當血壓升高時,刺激該感受器,通過中樞反射性調節,可引起心跳減慢、血壓下降。 45: 頸動脈小球(體)――是一扁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連于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的后方,屬于化學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炭濃度變化的刺激,反射性的調節呼吸節律。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時,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46: 動脈韌帶――在肺動脈干分叉處稍左側,有一結締組織索連于主動脈弓的下緣,稱動脈韌帶,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后的遺跡。 47: 掌淺弓--由尺動脈末端和橈動脈的掌淺支吻合而成, 位于掌腱膜和屈指肌腱之間。自弓上發出3支指掌側總動脈和1支小指指掌側動脈。 48: 掌深弓――由橈動脈末端和尺動脈掌深支組成,位于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間肌之間,其分支為三條掌心動脈,至掌指關節附近匯人相應指掌側總動脈。弓的凸緣在掌淺弓近側,約平腕掌關節高度。 49: 靜脈角――同側鎖骨下靜脈和頸內靜脈在胸鎖關節后方匯合成頭臂靜脈,在匯合處形成的夾角稱靜脈角,左側有胸導管注入,右側有右淋巴導管注入。 50: 乳糜池――是胸導管起始處的膨大部分,是由1條腸干和左、右腰干在第1腰椎體前方 匯合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