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2018】 坦蕩活著 冰宇 我們每個人,從孩提時代起,便都不止一次地在心底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和描繪著幸福的藍圖。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天天的成長,夢想如肥皂泡一樣被殘酷的現實一個個無情地擊碎,很多人便滿腹牢騷、無望頹廢甚至悲觀厭世起來。 其實,人生在世,得意或者失意,幸福或者痛苦,富康或者貧病,就像大千世界的春夏和秋冬、白天和黑夜、麗日和風雨。誰也無法回避!既然無法回避,我們就必須面對。而面對生活需要一種藝術——一種活著的藝術,那就是坦蕩活著。 坦蕩,《說文解字》中“坦”的釋義為“安也”;“ 蕩”的釋義為“水,出河內蕩陰,東入黃澤”。《論語·述而》中有:“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之句,何晏在《論語集解》中源引鄭玄的解釋說:“坦蕩蕩,寬廣貌”。所以,“坦蕩’的字面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寬廣而平靜的水,現在用“坦蕩”來形容人胸襟開朗,心地純潔。 有這樣一則故事:唐代詩人白居易初到長安那年,當地遭遇罕見酷暑,人們燥熱難耐,大都逃往鄉下的河邊或大山里去避暑,白居易也隨人流到了陜西扶風的法門寺。有一日,白居易同人們一起在寺門外的古松下納涼,忽聽得大殿內傳來清亮的誦經聲。大熱的天氣,人連氣都透不過來,怎么還有僧侶念經?白居易疑惑著循聲而去,進得寺內,但見誦經的老和尚須發全白,精神矍鑠,僧侶衣褲穿戴井然,外裹一件百家布頭縫制而成的厚重袈裟。他禪坐在那里雙手合十,嘴唇翕動,清亮的誦經聲便在大雄寶殿里回蕩并飄飛到寺外。而他臉上不見些許汗珠,平靜而安詳。白居易驚疑,攀坐求問其詳,大師卻只說了五個字:心靜自然涼。 是啊,心靜自然涼! 心靜才能回歸自我,心靜才能倘佯自然,心靜才能超然物外。 ——這樣看來,與其說人生是一種外在的面貌和狀態,不如說人生是一種內在的理解和感悟。 所以,人生最美麗的風景不是擁有姣好的容顏,而是擁有內心的從容。貂蟬之美貌若仙人、傾國傾城,然而繁華過后竟“不知所終”。再美的青春也會逝去,再美的容顏也終將不在。丟棄自我,揮霍無度地粉飾容顏會使人“虛化”,而被“虛化”的人,本真缺失、浮躁虛偽。但從容的人生,坦蕩自然,宛若小溪,婉轉流淌,悠長而清亮。 所以,人生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擁有多大的權勢,而是擁有內心的淡定。《紅樓夢》中榮、寧二府榮耀一時,最后卻“王侯將相誰見了,荒冢一家草沒了”。放棄尊嚴,搖尾乞憐地攀附權勢會使人“奴化”,而被“奴化”的人,人格喪失、形同豬狗。但淡定的人生,坦蕩寧靜,宛若湖泊,波瀾不驚,深邃而綿長。 所以,人生最美麗的風景也不是擁有巨大的財富,而是擁有內心的滿足。四川周氏曾富甲一方,而今空留“周家大院”。所謂“富不過三代”,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失卻良知,處心積慮地追求財富會使人“物化”,而被“物化”的人,人性喪盡、滿身銅臭。但滿足的人生,坦蕩遼遠,宛若海洋,潮起潮落,大度而寬廣。 人生就那么幾十年,珍重自己,寬以待人,把心放下來,把自己放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拋棄虛偽、自私和傲慢,真誠、磊落而豁達地待人敬事,像那寬廣而平靜的水一樣,坦蕩地活著,有什么不好呢?
|
|
來自: 寧靜致遠悟能 > 《個人人生歷程經驗教訓(感悟,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