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iFi下點擊上方?觀看視頻~ 1 媽媽,我不想死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 一對來自福建的夫婦, 2013年在俄亥俄州開了一家中餐廳。 因為生意很忙,母親無暇顧及5歲的小女兒。 一旦女兒不聽話便會遭到暴打。 有一次,因為女兒不聽話, 媽媽陳某一怒之下便重毆女兒頭部多次致其死亡。 已經不幸死亡的5歲女孩 喪心病狂的是, 他們把死去的女兒裝進一個廚房容器, 用鹽巴完全覆蓋,藏在餐館冰箱上方。 然后報警說孩子不見了。 他們本以為這樣的方法天衣無縫。 沒想到的是警察在第二天便找到孩子的尸體, 并逮捕了假裝報警的父母。 經查驗,5歲的小女孩系陳某多次重擊頭部導致死亡。 這個5歲的孩子可能做夢也沒想到, 給予她生命的兩個人,剝奪了她的生命。 據陳某供述, 她只有兩只手,不是四只手, 又要在餐館工作,又要照顧孩子,事情太多。 她也曾向警察提到,孩子很不聽話。 至于為何會打女兒? 30歲的陳某說,“我忘了,就是很生氣。” 該案件震驚了全中美,在庭審現場, 女法官表示:我很難相信,你女兒的恐怖經歷。 不管關你多少年都不夠,關你100年都不夠! 被捕以后,這位親手殺死女兒的媽媽,極其冷靜。 她的證詞怎么看都像在辯解,自己忙, 和丈夫感情不合,還要照顧兩個女兒, 言外之意是她生的女兒,想打想罵都是她的自由!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 這對夫妻怎么能對親生女兒下此毒手呢? 直至獲刑22年,妻子陳某還在反抗: “女兒太不聽話了,氣到我了”。 2 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更可怕的是,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父母, 把孩子當私人物件,隨意打罵。 本月初,江蘇泰興的一個普通家庭里, 因為夫妻關系不和,經常吵架打架, 而9歲的兒子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因為每次父母吵完架后,父親總是甩門而去, 很久不回家,也不會給一分錢生活費。 孩子十分依賴母親, 經常說一個人在家害怕,媽媽能不能不上班陪他。 “不上班怎么有收入,沒有收入生活怎么辦?” 母親總是用暴打兒子的方式來泄憤。 1月5日,這個小男孩獨自出門堆雪人, 不慎將母親的手機遺失在雪地里。 母親尋找手機數小時無果, 回家后用膠布將孩子的手腳、身體捆了起來。 從傍晚6點打到深夜11點。 打了歇歇了打,打了5次。 期間,她給孩子喂了幾口水。 之后,母親累了, 將孩子放到臥室地板上,便去睡覺了。 次日清早,當母親發現兒子已經沒有了呼吸時, 兒子穿著單薄的秋衣褲,趴在冰冷的地板上, 永遠閉上了眼睛。 鄰居說,孩子的媽媽對別人都客客氣氣的, 但是對小男孩卻“易燃易爆”, 三天兩頭就會打一下男孩。 孩子對母親說的最后一句話是: 媽媽,我不想看到你了…… 1月8日,雪化了,手機找到了…… 3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也有人說: 只批評家長的“打”,不提及熊孩子的“熊”是不公平的。 因為有時孩子實在欠揍。 但是,你有想過你的怒火 真的是因為孩子而起的嗎? 真的是因為孩子“太熊”嗎? 喝水會灑、不好好吃飯、不肯睡覺、丟東西…… 這些真的是“欠揍”嗎? 還是你憑借父母的身份,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把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順心, 把對家庭的厭倦情緒, 一并發泄給了孩子? 作為父母, 在孩子惹你生氣時, 請不要急著打罵孩子, 這個時候,得先冷靜地想一想: 此刻的憤怒、急躁到底源自哪里。 當孩子真的犯了錯, 請不要直接一頓“棍棒教育”, 我們可以先蹲下身,去聽聽孩子的原因, 以一個平等的視角。 在溝通中讓孩子認識到不對的同時, 也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面對恐懼、驚惶、低落的情緒時, 也可以擁有對父母說“我害怕”的權利。 紀伯倫有一首詩,叫做《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 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父母與孩子,從來都是相互的恩賜, 而不是單方的付出與取舍。 教養孩子,本來就是一件難事。 為人父母應當修煉自己的內心, 用平和的心態來教育孩子, 而不是打罵甚至重毆! 生活不易,誰都有不能言說的苦和難, 可是,請不要讓孩子來舔舐你的傷口。 教育沒有捷徑,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是愛。 希望每一個家長都承擔起家長的教育責任, 不以暴力手段制服孩子, 做一個慈愛平和的家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