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在農業社會,時至農歷十二月末,經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后,人們在這段假期歡聚團圓、拜訪親友,并除舊布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生活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的今天,我們對情人節、圣誕節等“洋節”的習俗可以說是如數家珍,而中國的傳統卻逐漸被遺忘著。 本年度最后的兩期推送,詩集將詳細的把中國春節的傳統復刻,希望大家能過一個有“年味兒”的春節。 過年的習俗可以追溯至殷商時代歲末年頭祭祖的“臘祭”,中國人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也是因此而來。“臘”其實是“獵”的意思,老祖先在歲末才有空閑時間把獵取的野獸拿來祭天祭祖,然后鹽漬風干留著吃,也就是“臘肉”的由來。后來演變為歲末舉行祭典,并慶賀與慰勉過去一年的辛勞。 過年要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的“送神日”開始算起。送神日就是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神是天庭派駐在家戶的廚房、職司監察功過善惡的官吏,二十四日當天就是灶神要返回天庭述職的日子。因此,為了“上天傳好話”,人們會在當天清早祭祀送神,并焚燒象征交通工具的“云馬紙”,還要敬備甜湯圓,讓灶神可以坐車回天庭,而且嘴巴吃得甜甜的,為他們向天帝美言幾句。臺灣還有把甜湯圓掛在灶嘴的習俗。 灶神返回天庭后,天帝會另派天神下凡巡視。因此,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當天,人們要注意言行,不能打罵或是說不吉利的話,也不能曬內衣,免得被天神記上一筆。送神之后,就算開年關了。首先要“清塵”,也就是年終大掃除,這個習俗遠自宋朝《東京夢華錄》就有記載,特別是神明雕像、祖先牌位等祭祀用品,平常是不能動的,只有送神后才可以拿下來清洗擦拭。過年前一定要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第二年才會財源滾滾。 清塵后,就要辦年貨,大采買,準備除夕當晚全家“圍爐”的年菜。 過年的高潮要從年三十的除夕展開,部分地區當天下午二時到四時要先進行“辭年”的祭祀儀式,接著全家團圓共享豐盛的年夜飯,然后一起守歲,到了午夜十二時就燃放鞭炮歡慶新年的到來。 大年初一要先進行“開正”的祭祀儀式。“開正”的意思就是在新的一年開啟的時刻,全家張燈結彩,并在神桌供奉各種年節食品,祭祀上天與祖先。 年初一的習俗非常多,但必要的活動就是“行春”,一般就是到附近寺廟上香祈福,也有求吉利方向再“出行”的趣味習俗。然后就是到親友家拜年,互道恭喜發財,絕對不能講不吉利的話,或是做觸霉頭的事。也因此,年初一還有很多禁忌,例如不倒垃圾,不打罵小孩,不碰刀,不拿掃把等。 大年初二是媳婦回娘家的日子,這個習俗源起與“年獸”的傳說相關,嫁出去的女兒可以在這一天返家探視父母是否平安。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女人出嫁后不能隨便回娘家,只有年初二這一天,女兒可以帶著夫婿小孩一同回家做客,而且一定要帶禮物,俗稱“伴手”。 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日”,相傳這一天晚上是老鼠出動結婚的大喜日子,所以年初三不進行祭祀祈福活動,而且入夜要提早熄燈就寢,隔天要晚起,以免干擾老鼠動好事。老祖先過去無法撲滅老鼠便衍生出這樣以和為貴的習俗,確實饒富趣味。 大年初四是“接神日”,因為有“送神早,接神晚”的說法,所以一般是在午后敬備牲禮祭祀,迎接灶神及其他諸神。迎神后,當年生肖犯沖的人,就可以去寺廟“安太歲”以趨吉避兇。年節到了這一天也步入尾聲。 大年初五俗稱“出年關”、“隔開”,年節在這一天畫下句點,幾乎所有的年節民俗活動都到這一天終止。初五也是各行各業“開市”的大日子,因為財神爺就在這一天下降凡間。直到現在,公司行號全體員工都會在這一天擇吉時、財位,供奉牲禮、糕點、鮮花水果,一同祭拜迎財神,以求財源滾滾。 本周詩歌,選自兒童詩人鐵頭的《原諒》。花束發貨日期為2月2號及2月4號(北京市內次日達,京外發貨后48小時內送達)。 |
|
來自: 輕風的起點 > 《二十四節氣、節假日、命名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