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變法改革,非商鞅變法跟王安石變法了。 兩場變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國家富強,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結果卻是天差地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開啟了崛起之路,北宋卻在王安石變法之后原地踏步。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兩場變法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能處理好社會矛盾的變法才是好變法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于他處理好了當時秦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到了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自耕農、地主階層。此時新興的自耕農、地主跟原來的貴族、奴隸主之間關于土地的爭奪成了各國內部主要的社會矛盾。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化,并鼓勵自耕農去開墾土地。雖然“廢井田”得罪了貴族、奴隸主,但是卻得到了更廣大的自耕農、地主的支持,緩和了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 王安石變法時期,最主要的社會矛盾是土地兼并嚴重。很多農民因為土地的兼并,而失去了土地。王安石變法中,雖然也有諸如“青苗法”、“方田均稅”等旨在保護廣大農民利益、幫助農民渡過災荒之年的政策。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因為基層人員操作不當,反而讓農民更快的破產。 比如青苗法規定:“諸路以見存常平、廣惠倉的一千五百萬石錢各為本,如是糧谷,即與轉運司兌換成現錢,以現錢貸給廣大鄉村民戶,有剩余也可以貸給城市坊郭戶。民戶貸請時,須五戶或十戶結為一保,由上三等戶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貸請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貸請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別于五月和十月隨二稅償還,各收息二分。”這項政策本來是為了壓制民間借貸,政府給予農民極低的利息借錢幫他們度過困難,避免農民出售土地,抑制土地兼并的浪潮。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卻出現了高利息、強借的現象。基層官員為了提高政績,不管你需不需要一律強制要求借貸。最終導致了學多農民因為還不起借款利息而破產賣地。 王安石變法本意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實際上卻加劇了社會矛盾。這是一場地主階層、農民階層都不支持的變法,其結局注定是失敗的。 統治者、變法者、反對者、執行者的差異 首先看統治者的支持這點,秦孝公為了變法強國甚至發出來“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樣的承諾。在變法的支持上,秦孝公可謂是毫不保留的支持。反觀宋神宗,在王安石變法期間態度搖擺不定,時而支持時而反對。 其次從變法者的能力來看,商鞅是誰啊,法家法治派的名士,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變法政策基本都符合當時秦國的國情。而王安石呢,畢竟還是文人出身,雖然有變法之才,但是文人身上特有的理想主義也間接害了他,很多政策空有理想卻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 再看一下反對者的反撲這方面,商鞅變法在秦孝公在位時期,反對者絲毫沒有辦法推翻、反對。等到秦孝公去世后,新君秦惠文王雖然誅殺商鞅,但保護新法,并且將反對者中最有勢力的甘龍、杜摯也剿滅了。反觀王安石變法,反對力量強大,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司馬光、蘇軾等人。在宋神宗去世后,司馬光重新當上宰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王安石的變法。 最后再看下執行者的執行力,商鞅變法后秦國君臣、百姓上下一心。 而王安石變法很多政策之所以搞砸就是因為基礎官員執行不到位,就像前文提到的青苗法。因為實際執行中高利息、強借現象的出現,導致了這項政策的結果與目的背道而馳。 王安石變法之所以不能像商鞅變法一樣成功,就在于它沒有解決最主要的社會矛盾。再加上統治者、變法者、反對者、執行者樣樣都不如當時的秦國,其結果注定是失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