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學中藥,或對中藥、食療養生感興趣,以下資料正適合你。內容總結了絕大部分藥性規律,非常適合中藥的基礎知識學習。相信有了此藥性總義之“漁”,再學習每一味藥之“魚”,則如虎添翼。本文言簡意賅,未做白話解釋,如有需要請告知作者微信(w25721034),擇日翻譯。
以下選自本人筆記。主要參考書目:清代汪昂的《本草備要》。其中有些語句最初來源于《黃帝內經》,非常經典。分享給你。不謝。
一、五味之用 酸能澀能收, 苦能瀉能燥能堅, 甘能緩能和能補, 辛能散能潤能行, 咸能下能軟堅, 淡能利竅能滲泄。
二、四氣五味之陰陽 寒熱溫涼是氣,為陽;酸苦甘辛咸是味,為陰。合之為四氣五味。 氣薄者主發泄散表,氣厚者主發熱與溫。 味薄者主通竅滲濕,味厚者主泄降。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 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三、升降浮沉 藥清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 味薄者升,氣薄者降,氣厚者浮,味厚者沉。 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酸咸無升,辛甘無降。 寒無浮,熱無沉。 凡藥跟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 藥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 質輕者上入心肺,質重者下入肝腎, 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 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
四、藥入經脈 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皆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皆入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色黃味甘,氣香,性屬土,皆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皆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色黑味咸,氣腐,性屬水,皆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厥陰主血,入肝經血分者,并入心包, 少陽主氣,入膽經氣分者,并入三焦。 命門相火,散行于膽三焦心包,故入命門者并入三焦。
五、藥之配伍 單行:可單獨使用。 相須:互相增加彼此功效,同類而不可離者。 相使:一藥增加另一藥之功效,我之佐使也。 相畏:一藥被另一藥抑制,受彼之制也。 相殺:一藥抑制或消除另一藥的毒副作用,制彼之毒也。 相惡:一藥能使另一藥降低功效,奪我之能也。 相反:同用能產生毒副作用,兩不相合也。
六、五臟補瀉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七、六淫主治 1、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2、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3、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瀉之。 4、火淫于內,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5、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6、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八、五行相生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如腎為肝之母,心為肝之子,故入肝者并入腎與心。
九、五行相克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咸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咸傷血,甘勝咸。
十、五病所禁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則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則陰益盛,令人重而難舉。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則壅氣,臃腫益盛。 辛走氣,氣病勿多食辛,氣得辛則散,而益虛。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則凝澀,而口渴也。
十一、無味所傷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消皮厚而唇開。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全文完)
我是一個成長中的中醫。 我的中醫世界, 盡在公眾號:魯遲睿悟岐黃。 謝謝閱讀,關注,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