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歷下詔全國征書開館編《四庫全書》。歷十年之時,于四十七年完成了第一部書,第二、第三、第四分書也在趕抄之中,乾隆又下諭:“再行繕寫全書三分,分貯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鎮江金山之文宗閣、杭州圣因寺內擬改建文瀾閣。”并指明文瀾閣由“圣因寺后之玉蘭堂”改建。此是文瀾閣之名、地點和起因。當時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陳輝祖、浙江布政使署理織造盛住接旨立即前往勘察,發覺玉蘭堂(注:原名玉蘭館,康熙所名,圣因寺行宮八景之一,乾隆中改)“逼近山根只九尺余,地勢潮濕,難以藏貯書籍,且院宇地盤淺隘,亦難另行改建。”提出“東迤下有藏書堂,現為藏貯《圖書集成》之處,堂后地盤寬闊,其后照三楹,……堪以改建文瀾閣。”奏議得到了高宗的批準,地址作了移動。

圣因寺行宮原為康熙四十四年圣祖南巡時在西湖中孤山南面臨湖建造之行宮。正殿曰“澄觀齋”,內層曰“涵清居”,東面為“西湖山房”、“攬勝齋”。匾聯皆康熙題寫。雍正五年世宗發諭旨,將行宮改成了圣因寺。主宮前部供奉菩薩,后部供奉圣祖牌位。主宮改成為首進為彌勒殿,二進為大雄寶殿,三進為觀音殿,四進為大門,五進為圣祖牌位。寺西有方丈室、法堂等建筑。乾隆十六年高宗初次南巡,在圣因寺西面再興土木擴建,宮殿規模超過原先,稱西湖行宮。新建主宮有奏事殿、寢宮(楠木建),其余有戲臺、看戲殿、箭道、阿哥房等,另將原方丈室、法堂整排建筑改成了頭進為東茶膳房九間,過垂花門二進內是前寢宮五間,三進中是新建藏經堂(因貯《古今圖書集成》,又稱藏書堂)五間,四進中是后照房七間。后照房連同前后之空地,據乾隆四十三年修《杭州府志》上西湖行宮圖來測算,約有三十余米長,改建文瀾閣樓應是夠了。然按文淵等閣要求建造,整體建筑不光有藏書閣,尚有水池、假山、月臺、趣亭,面積要大一倍多。最后文瀾閣是將包括前面藏經堂、寢宮等處整排至宮墻間所有建筑全部拆除重建。
文瀾閣所建年代無確切記載。《清史稿》上記載為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丙申,建浙江文瀾閣”。不僅有月,而且有日,然此說未當。據四十七年九月初二圣旨稱:“現在盛住奏請陛見,且俟伊到京后詢明該處情形,將文淵閣式樣帶去,再行辦理。”再據閩浙總督富勒渾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九日奏折:“令盛住將玉蘭堂后地盤形勢詳細繪圖,并將需用工料先行估計,俟赴京時奏請訓示。”盛住赴京匯報請示尚在十二月中旬以后,故文瀾閣興建至少在四十八年春。何時建成?據軍機處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檔載:“杭州西湖添建文瀾閣,所有碑刻匾額,現奉旨發下墨寶四張,貴督即遵照卷幅背面所開辦理可也。”此時文瀾閣尚在建造之中。高宗第六次南巡時在四十九年正月,到杭州時為三月辛丑,此時文瀾閣已建成。高宗親覽其地,賜題敷文觀海匾額,并作《題文瀾閣》詩:
四庫抄成蕆次第,因之絜矩到南邦。 班傭此實官帑發,盧徑彼殊眾力扛。 兗鉞必公慎取舍,淄澠細辨斥蒙龐。 范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瀾乃得雙。
又登假山上之“趣亭”、“月臺”,賦詩各一:
《趣亭》 文源取式逮文津,亦有趣亭棲碧峋。 寄語將來抄書者,文瀾不外史經循。 《月臺》 疊石為山路不長,月臺重肖米襄陽。 限于地異平湖好,登望微嫌似面墻。
——《御制詩五集》卷六
文瀾閣假山一人多高,西湖被宮之高墻遮住而望不見,乾隆皇帝“微嫌”美中不足。由上分析,文瀾閣建成當在四十七年末至四十九年三月間。
文瀾閣之面貌

因閣遭毀重建,今所見到的面貌與原貌相較有一定的差異。閣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四面圍墻,長約百步,寬三十余步。入圍墻大門,內為待漏房九間和垂花門,建筑經過重建。過門,假山似墻迎面,假山上東為月臺,西為趣亭,假山中有洞為道,過假山是廳。廳前建有大水池,環繞三邊為太湖石,一邊為石欄。池中矗立太湖巨石“仙人峰”,因石形似人故名,與杭州曲院風荷之“縐云峰”、蘇州留園之“冠云峰”合稱“江南三名石”。廳分二道:西往游廊,東通御碑亭。碑正面刻高宗《題文瀾閣》七律詩,背面刻乾隆四十七年復抄江南三部《四庫全書》上諭。池北為文瀾閣。文瀾閣與七閣一致,均仿寧波明藏書樓天一閣式樣,但有所改動。原閣為歇山頂,重修后改成硬山頂。從乾隆四十七年圣旨中“將文淵閣式樣帶去”知道,文瀾閣建筑圖非自己設計,乃是采用文淵閣式樣,而庭院、假山、水池等布置,僅是參照,有著自己特色。天一閣為硬山頂,文淵閣改為歇山頂,文瀾閣原閣也是歇山頂,從嘉慶《兩浙鹽法志》上所繪文瀾閣原圖可以得到佐證。閣脊兩頭為龍頭,檐端前后各有兩尊神像。今閣頂用黑色筒瓦,原是否用琉璃瓦未有資料記載。閣木結構,雙檐,東西兩面磚甃風火墻,以防火。明二層,內中夾一暗層為三層,較天一閣多一層,高出許多,大概是書多的緣故。樓六楹,其中西邊一楹為樓梯,取“天一成水,地六成之”意。窗扉皆為綠色,意取水色克火。樓建臺基上,臺前有護欄。閣上檐中間懸掛“文瀾閣”滿漢文匾額。原匾額字為清高宗御書,已毀,今匾字本請光緒御書,結果由南書房代筆,由京制好送杭。閣東有小御碑亭,碑正面刻“文瀾閣”滿漢文,字與匾額同,背面刻光緒七年上諭,由浙江巡撫譚鍾麟書寫。整體文瀾閣為古典園林建筑,閣苑相合,寬朗清雅,疏密得宜,錯落有致,有山有水,有亭有石,回廊曲徑,小橋流水,松柏蒼郁,桂花飄香,面積較天一閣增倍。
清咸豐三年,江蘇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慘遭兵燹,夷為平地。咸豐十年、十一年,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城,文瀾閣也未逃戰火劫難,閣圮書散。光緒六年十月初八,文瀾閣進行了重修,歷時一年修復,基本還其舊觀。假山、水池仍是舊物,整體格局、位子、面積,基本與原先一致。閣、御碑亭、圍墻等為重建,廳中新建平房五間,閣邊門外增建太乙分青室三間,專供士子閱抄書之用。
文瀾閣之藏書

文瀾閣為《四庫全書》而建,建成后除儲《四庫全書》外,尚有《古今圖書集成》,嘉慶、光緒間繼有續藏。
南三閣本裝潢與北四閣本同,四色絹面,內襯楠木板,外盛楠木匣,用特制書架裝儲。據《文瀾閣志》載舊排架圖,《古今圖書集成》12架,《四庫全書》經部20架,史部23架,子部22架,集部28架。在閣中,“第一層中藏《圖書集成》,后及兩旁藏經部,第二層藏史部,第三層藏子、集二部。”咸豐末文瀾閣遭劫后,《四庫全書》受到滅頂之災。幸杭州八千卷樓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冒危奮起收拾,搶救回殘書8389冊,約全書四分之一。文瀾閣修復后,殘書又送回閣中。闕略部分,丁氏展開補抄,以八千卷樓藏書為主,兼及民間五省十六家藏書樓,遠北至京城,南到廣東,補抄3103種。書新抄舊殘,因經費不足,全部換成了紙面,楠木匣改用銀杏夾板,易架為櫥。改裝后的《四庫全書》計經部14櫥,史部24櫥,子部24櫥,集部32櫥,合計94櫥。庋藏仍按原式,一樓經部,二樓史部,三樓子、集二部,只是子、集二部位子出現了變動,原中貯子部,兩邊貯集部,改為中貯集部,兩邊貯子部。《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印本,5020冊,亂后僅收得673冊,浙江巡撫譚鍾麟向杭州鮑氏知不足齋后人購進家藏原印開化紙本入藏文瀾閣。其書為乾隆間編《四庫全書》時因鮑士恭進呈626部書而得到賜賞一部。書雖缺四十余冊,尚為基本完整,后丁丙將其補抄齊全。文瀾閣藏書除《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外,尚有嘉慶二十四年兩浙鹽運司奉上諭領到十九年內府刻《全唐文》一部五十匣五百四冊藏閣。此原本《全唐文》在劫難中被毀,今本為文瀾閣修復后,丁丙將家藏本送藏文瀾閣。光緒八年朝廷將武英殿刊本《欽定平定粵匪方略》一部420冊頒藏文瀾閣。光緒十七年又頒武英殿刊清世宗撰《勸善要言》一冊。光緒二十一年移升閩浙總督的譚鍾麟將閩刻《武英殿聚珍本叢書》143種1000冊送藏文瀾閣。此四種書合裝四櫥儲一樓中。
北四閣建閣藏書是僅供“御覽”,而南三閣從四十七年續抄始,乾隆就下令“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四十九年再次傳諭“第恐地方大吏過于珍護,讀書嗜古之士無由得窺美富,……如有愿讀中秘書者,許其陸續領出,廣為傳寫。”五十五年又諭內閣著江浙督撫俟全書排架后“許其呈明到閣抄閱”。故南三閣《四庫全書》在文化傳播上建有功績。文宗、文匯止于咸豐之年,唯獨文瀾閣本劫后重生,持續其傳播。孫星衍、阮元、胡翚之、陳奐之、馬一浮等學者,錢泰吉、張金吾、陸心源、張壽鏞等藏書家,皆登閣閱抄書。《守山閣叢書》、《處州叢書》、《四明叢書》皆有資于文瀾閣本。此僅一鱗半爪,略見一斑,而實際則要遠勝于此,因無詳細閣檔,更多的尚被淹埋。浙江圖書館就收有多部傳抄文瀾閣本之書。據清宣統間閣董張蔭椿記載,“近年赴閣傳抄者絡繹不絕”。
文瀾閣之規制
文瀾閣建成后歸兩浙鹽運分司掌管。嘉慶中文瀾閣《四庫全書》全部到閣后,管閣者另編有手抄清冊檔。此目“幸舊時文瀾閣書目劫后刑部主事嚴辰收得,歸于閣中。”檔冊目錄內容與《四庫總目》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有異,記錄了文瀾閣本到閣的實際情況,中多處鈐有“兩浙江南都轉鹽運使司印”。董事除管理閣外,還司典閱、曬書等職。道光十九年閣歸詁經精舍監院掌管。“徐榮《題陳勤齋西湖掌管圖書》詩第四句‘百年監管到儒官’注云:‘閣中書向掌于鹽運兩分司,道光十九年始議歸詁經精舍監院掌管。’”文瀾閣重建后,派杭紳沈燦經理掌管,一人司書并負責曬書,另有看門一人,司飯一人。續為閣董事者有王同、孫樹禮、孫峻、丁立誠、張蔭椿。
修復后的文瀾閣仍繼承對外開放的準則,“每年以正月二十一日為展覽之期,五月梢停止展覽。停止后,將全書翻曬一月。七月初一日再行展覽至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每日展覽時刻,三月至八月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止,九月至二月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止,以星期日為假期,停止展覽。”
文瀾閣書之分離

文瀾閣作為欽定的官家藏書樓,向社會開放,傳播文化,與古代以藏為主的藏書樓顯示出絕然不同的職能,但與圖書館相比則為遠遜。在清末西學潮流滾滾東來這一特殊時代背景下,圖書館取代藏書樓成為必然。宣統元年,學部下文限各地于宣統二年一律建立圖書館。浙江巡撫增韞據浙江提學使袁嘉谷提議,奏請“于圣因寺行宮余地建筑,俾于與文瀾閣毗連一氣,……懇請賞給圣因寺行宮內文瀾閣旁隙地籌建圖書館”。奏準后,于宣統三年(1911)開始建新圖書館。經省咨議局討論,決定將文瀾閣歸屬圖書館,六月,末任閣董張蔭椿與浙江圖書館進行了交接。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圖書館孤山館(今古籍部)落成,將文瀾閣之書全部移藏圖書館,從此書閣分離。
1929年杭州舉辦西湖博覽會,會后成立西湖博物館,以后文瀾閣又歸屬浙江博物館。1981年,文瀾閣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文瀾閣二百二十年來歷經戰亂毀而重生,如今仍巋然屹立西子湖畔,行宮其余部分已蕩為平地。其東面圣因寺已建為浙江博物館,其西面乾隆寢宮改為中山公園,戲臺、箭道等地成了浙江圖書館。文瀾閣這一清代皇家藏書樓因《四庫全書》而建,寫下一段曲折而輝煌的歷史,如今其已完成了保存和傳播文化的神圣使命,作為歷史的見證,仍供游人憑欄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