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人祝壽辰 高國彬
生日,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每個人都有生日,由于年齡的不同,過生日的稱呼也有差別。在一般的情況下,人生到了六十歲以上,才可以稱為“壽辰”,凡是在六十歲以下者,只能說是過“生日”。 據《撫寧縣志》記載:“人到六十六歲,一般要祝壽,兒孫們擺酒祝賀吃豬蹄、壽面、蛋糕等,并各有饋贈。”根據當地的習俗,到六十六歲才可以祝壽。俗話說:“尊親在不敢言老”,只要父母健在,即便是超過六十歲,也不能在家祝壽,還只能說是過生日。 在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歲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要盛大祝賀。過生日一般都由晚輩來操持,親朋好友來祝賀,送壽聯、壽匾或其他禮物,主人要設酒宴來款待。 為了給老人祝壽,事先要做好準備工作。壽誕前一天,要布置好壽堂,一般在堂屋正廳,屋內張燈結彩,正面墻壁上懸掛金色壽字,下面放上禮桌,桌上陳壽桃、壽糕、壽酒等。兩邊兩只紅蠟燭。桌前地上鋪設紅氈,以備后輩人行禮。 老人祝壽的當天,壽誕老人要穿戴一新,端坐在壽堂椅上,晚輩們衣冠整齊,恭恭敬敬的依次磕頭祝壽。“過去的習俗有一套拜壽的規矩,后輩雙雙向長輩叩頭祝賀,點上壽香、壽燭,燃放鞭炮,吃長壽面,并向老人獻壽桃及其禮品。”(見《撫寧縣志》風俗篇)凡是參加祝壽活動親朋或晚輩,都要獻上賀壽禮品。禮物多為壽桃、壽面、糕點。 拜壽完畢,壽宴開始,眾晚輩分別給老壽星敬酒。老壽星要把壽糕、壽蛋、壽果等物品分給眾人。長壽面是壽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時,兒女們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條撥向老人碗中一些,謂之給老人“添壽”。給老人祝壽對兒女來說,自古以來就是要盡到孝順,因此在民間廣泛流行。 以上所談是當地的祝壽方法,家鄉原籍在河北冀東地區,不同地區的祝壽方法,也大有差異。以上介紹的傳統祝壽過程,還是解放前的情況。隨著時代的變遷,祝壽的形式也在改變,與以前大不相同了,本文就不再贅述,特此說明。 2018年1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