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僅僅有簡潔,是不夠的。簡潔并不是我們溝通的目的,而只是方式。 溝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將信息高效地傳達給對方,并在這過程中,保證信息不會「失真」,確保雙方對信息的理解一致。 這就是「明確」的定義。 那么,今天,我們來聊聊第二個原則:明確,Specific。 我想,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 「把那份報告趕緊做一下,6點給我?!?/span> 「那個客戶的資料好了嗎?趕緊發我一下?!?/span> 「你還不明白?你自己想想怎么回事!」 還沒等你回過神來「哪份報告?」「哪個客戶?」「究竟怎么回事?」對方已經急匆匆地走遠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過,這種現象,叫做「知識的詛咒」: 當你已經「知道」一個東西時,你就很難站在「不知道」的前提下,去思考問題了。 簡而言之:當你在腦子里,將兩個概念進行了聯結 —— 比如將「張老板」稱呼為「那個客戶」—— 你就會下意識地認為:別人也會這樣想。 你脫口而出「那個客戶」的時候,你期望對方也在腦子里同步進行翻譯:將「那個客戶」轉換成「張老板」。 這是人天生的弱點之一。我自己也犯過同樣的錯誤。 前陣子,在訓練營的一節課里,講到收益計算時,跳過了數學期望的一步,立刻評論區就有好幾人提問:老師,這里為什么要把收益乘以概率? 我立即意識到:這里有點跳了 —— 我覺得數學期望是基礎,不用花時間提及,但學員們未必都知道「這里使用了數學期望」。 這就是缺乏明確性的一種體現:我們所想的東西,跟對方所理解的東西,很多時候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如果講話缺乏明確性,那么,越簡潔,其實越不好。 因為,越簡潔,就意味著你傳達的信息越少 —— 無論是關鍵信息還是冗余信息。那么,相對應的,能夠用來輔助定位、理解的信息,也就相應減少了。 所以,在溝通的時候,除了簡潔,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明確。 只有明確了溝通主題和內容,才能真正達到高效。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溝通的明確性呢? 1. 反饋 對于大多數工作場合,反饋,是確認信息傳達無誤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原因很簡單,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傳播模型,它由兩部分組成:01是單向傳播路徑,02是反饋環節。 可以看到,如果我們僅僅使用單向傳播的話,至少有三個環節,可能造成信息的扭曲 —— 亦即圖中標了1、2、3的地方。 所以,為了確保信息被正確無誤地傳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加一個「反饋」環節,讓A知道,B所理解的信息,跟A心里所想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最簡單的反饋,就是用自己的話,概括和復述一遍信息。 所以,我在工作中,每次交代完一個任務之后,都會要求對方立刻用最簡單的話概括: 同樣,一場會議開下來,每個人被分配到了任務,在會議結束前,我一定會讓每個人站起來,用一句話簡單講一下「我要做什么」。 交接工作的時候,也要養成這個習慣:對方跟你說了什么,記下來之后,立刻問他:「我復述一遍,你聽聽看對不對?!?/span> 然后,結合第一篇「簡潔」的內容,簡要復述要點。 這可以快速讓雙方建立共識。 2. 主題先行 有些講溝通模式的書,可能會告訴你「結論先行」 —— 這其實不太準確。更嚴格的表述應該是「主題先行」。 主題是什么?其實,就是溝通過程中最關鍵的信息。它可能是結論,可能是討論的話題,可能是核心問題,也可能是某個特別重要的消息,諸如此類。 跟我聊過的朋友,可能會知道,我是一個特別追求高效的人。所以,我跟別人交流的時候,一定會先思考: 我們這次要討論的核心主題是什么? 有哪些話題是跟這個主題有關系的? 然后,再從這個核心主題,慢慢延伸、發散、演繹。 譬如說:跟朋友探討合作,我會這樣說: 我想跟你聊聊合作的事情。我這邊呢,看法是……我希望從你這邊得到的信息是…… 然后,如果話題延伸向其他地方,比如背景,經歷,故事,案例,等等,再順藤摸瓜轉移過去。 在這個過程中,時刻注意「核心主題」,時刻思考「現在討論的內容,跟核心主題有什么關聯?」那么,就可以掌控好整個溝通過程。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很簡單。溝通的目的是傳達信息,那么衡量一場溝通是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有多少信息得到了有效的傳遞。 那么,先明確核心主題,再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就相當于給整場溝通,劃下了一個邊界和方向:對于每一句話,我們不但能夠知道「它說的是什么」,還可以知道「為什么要說這句話」「這句話起到什么作用」。 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知道,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每一條信息。 舉個例子:當你迷路了,看地圖的時候,第一時間是找什么?肯定是找「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對不對? 只有知道了現在身處的位置,再找到目的地,你才能建立起一整條路徑,知道應該怎么走過去。 「主題先行」起到的就是這么一個作用:通過明確主題,為整場溝通定下基調,打下一顆楔子,從而,為后面所有的信息傳達,找到一個有效的依托點。 這可以大大地節省溝通雙方的認知資源。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有些人說話缺乏邏輯?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過于發散,沒有緊扣溝通的主題,所以信息會顯得非?!噶闼椤埂_@時,就需要對方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將零散的信息拼湊起來,嘗試著去理解。 請盡量避免這種情況。 下次溝通時,試一試,先直接拋出主題,再通過主題,去延伸到其他信息和話題上,并始終圍繞主題進行。 這樣,你能夠更有目的性地傳遞信息,對方也能更好地知道,應該把這條信息,放在認知里的哪個位置。 3. 封閉 這個法則,主要用在提問上。 什么是封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同樣是問職業規劃,對比這兩個提問: 1)L先生,請問我適合做新媒體運營嗎? 2)L先生,請問無任何經驗能進互聯網公司做新媒體運營嗎? 顯而易見,第二個提問非常明確、具體,我用一句話就可以回復他,他也可以得到滿意的答復。 但第一個提問呢?我可能需要反復問他好幾句話,花上十幾分鐘,才能大致了解,他究竟想問什么。 如果把一個問題,看成一個開口,那么,開口越大,意味著問題越模糊、越開放,這時,對方能夠給到你滿意答復的可能性,也就相應更低。 反之,問題的開口越小,就意味著問題越明確、越封閉,這時,對方只需要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就可以了。 比如這張圖: 顯然,第二種情況下,你獲得想要的信息的可能性,比第一種高得多。 所以,當你向別人進行提問的時候,不妨參考 SPI 表達模型: S:我的背景(Situation)是什么? P:我所面臨的問題(Problem)是什么? I:我需要獲得的信息(Information)是什么? 然后,再用一個問題,將這三者結合起來。 比如: L先生,您好,我是某某專業畢業,無工作經驗,但對互聯網很感興趣(S),我想進入互聯網行業(P),請問哪些崗位比較適合零基礎、無專業背景的人呢(I)? 這相對來說,就是一個比較明確、更好回答的問題。當然,如果能針對每一個要素,描述得更加完整,回答起來會更有針對性。 很多時候,溝通的模式,其實就反映了一個人思維的模式。 提問、表達時過于模糊,不夠封閉,很多時候,其實就意味著:你自己也沒有好好思考,而是把這個思考的責任,甩給了對方。 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4. 細節 溝通的場合,無論是批評還是褒獎,盡量落實到細節,這樣可以減少不確定性。 不僅僅是職業場合,平時溝通的時候,注意這一點,也能解決和避免許多問題。 如何落實到細節呢? 可以參考 SBI 表達模型: S:在一個什么樣的背景(Situation)下; B:你做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Behavior); I:這件事情給我造成了什么感受(Impact)。 譬如說,你想表達對一個人的批評,可以這樣說: 小李,上周五的報告里面,你犯了一個錯誤,雖然不嚴重,但會顯得你很馬虎大意,下次請注意。 小張,上周末的會議中,輪到你作報告時,你講錯了一個數據,這令我感到你并沒有特別用心地在準備報告,下次請務必注意。 這樣,就非常清晰、明確地將你的感受,傳達給了對方。 同樣,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模型也非常好用。 尤其是跟朋友、情侶鬧矛盾的時候,如果能夠不吵架、不訴諸人身,而是心平氣和地將問題攤開來,告訴對方: 你在什么時候,做的什么事情,使我產生了不好的情緒 —— 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解決誤會和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問題完全攤開來,展示在面前,再去尋求一致共識。 共勉。: ) L先生說: 終于忙里偷閑把推送寫完 抱歉又晚點了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 )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