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風尚 北海風尚 荒荊村野一望地,叢生猛虎林蔽日。 繼有客公墾沃土,萬芳漿果一壇蜜。 廣西雖自秦漢以來就以歸附中原,納入歷朝政府統治的版圖,但是由于地處嶺南偏僻之地,又逢多年戰事的侵擾,仍屬窮山惡水,貧瘠荒蕪之地。1431年,明朝的都督山云在奏章中提到:廣西左右兩江,設土官衙門大小四十九處,蠻性異常,仇殺不斷。朝廷每命臣同巡按御史三司官理斷。緣諸處皆瘴鄉,兼有蠱毒,三年之間,遣官往彼,死者凡十七人,事竟不完。 到了清朝初期,當時的廣西布政使崔維雅在一份奏議中是這樣描述廣西的:粵西自康熙十三年逆變之后.....百姓畏避,流離遠竄,田地遍生荊棘,村野一望邱圩,道路幾無人跡,蕭條凄慘,未有甚于此時者也。可見明清兩代客家人大規模入桂之時,其面臨的生存環境和壓力是充滿挑戰的。
老人告訴我們,當初祖先剛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片荒涼,周圍到石山邊都是遮天的參天大樹,從這里到芳林街沒有幾個人結伴不敢出去,聽說還有老虎。南宋周去非的《嶺南代答》中是這樣描述當時廣西的農業耕作狀況的:深廣曠土彌望,田家所耕,百之一爾。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為田。茍膚寸高仰,共棄而不顧。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耕耘,一任于天。 這種缺深耕少細作,既無水利有無施糞,靠天吃飯的耕作習慣一直保持了幾百年,即使以開辟的農田,也因當地人缺乏農耕知識,農作物產量很低。廣西客家研究所的熊守清認為:在清朝那個時候,當地的土著生產基本上是當根火種,客家人生產方式算是比較先進的,修水利、做堤壩,說很多地方都可以種水稻。 在黃田鎮芳林村,黃氏先民來到這里后,聯合周邊的客家人和土著居民一起,砍伐林木,修建河壩,引水灌溉,開發了4000畝良田。7月正值稻香千里,荷花盛開之時,放眼望去,青山下,田野里,好一派豐收的景象,仿佛來到了世外桃源。 賀州市蓮塘鎮仁沖村的江家大屋是目前廣西保存比較完整的客家圍屋,江氏先祖1641年定居于此時,這里被稱作糊洋田,經過100多年的開墾,至清光緒年間這一帶終于成為一片沃土。 江氏后人告訴我們:祖先來到的時候興修水利,修壩橋,耕作的農田就得到保障,水車可以灌溉,開發的土地有幾千畝。雇工開發,雇了很多工人開發,工人開飯就吹號角,打鼓。土地有了,糧食也有很多了,就運到廣東去賣。 客家人入桂,帶來了中原發達的、先進的種植理念和方法。廣西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如桂南的玉林、貴港、欽州、北海等地,由于氣溫高、雨量充足,無霜期長,因此是雙季稻主要種植區,客家人在這里因地制宜,視水土條件選用適合的品種,注重冬翻土曬田,促進泥土熟化,減少蟲害。 貴港市木格鎮君子垌 地處貴港市貴南區木格鎮與木梓鎮交匯處的云垌村,原來叫做:懷北二里,又稱君子垌。一直是人煙稀少,匪徒出沒的地方。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陳、葉、黃、鄧、黎等20多個姓氏的客家人陸續從廣東興寧、梅州、龍川以及廣西的陸川、北流來此定居。 何氏后人何炳生介紹說:何家在乾隆30年9月初一就開始搬來,剛來的時候呢這里是荒涼孤獨的,就劃這塊地為我們所有了。乾隆三十八,鐘屋的和夏屋的過來,再后來乾隆四十一年到姓葉的,四十八年就是姓鄧的姓黃的,很多就來了。 自明清兩代客家人入桂之后,廣西的耕作面積成倍增加,加上客家人帶來的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至晚清時期,原來地廣人稀的廣西,已成為每年向廣東運銷糧食二百多萬石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清代陸川的米場、清湖等客家人居住地地的稻谷產量在桂東南都名列前茅,米場鎮就是因為這里的谷米交易地而得名的。如今,以合浦、博白、陸川、浦北等地為主的桂東南地區仍然是廣西主要商品糧基地。 在種植糧食的同時,客家人又發揮自己善于經商的優勢,開發種植各種經濟作物。每年六月合浦縣公館鎮大廉山下的香山村,此時正值盛夏荔枝收獲的季節,朱定彪帶我們來到了他的荔枝園,只見滿山遍野到處掛滿了荔枝。這里出產的荔枝以個大皮薄、肉厚、核小而著稱,水分適中,甜而不膩。 香山村是一個客家人聚居的村落,而且以朱姓為主。在村里我們找到了最古老的一片荔枝林,大概2、30株,據這里的老人介紹這些老樹樹齡都在200-300年間,完全是自然生長的,與人工培育的不同,這些荔枝樹普遍比較高大,至今仍然枝繁葉茂,果滿枝頭,每顆樹都有圍欄圍著,并支起蚊帳派專人看守,據說這些荔枝的售價一般都在百元以上。 解放前香山村民就發現這里的土壤、氣候和環境條件特別適宜種植荔枝,于是逐步開始種植荔枝,如今香山雞嘴荔已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品牌產品,家家戶戶靠種荔枝蓋起了洋樓。 吳洪密是賀州公會鎮清泉鄉人,如今在桂林從事摩托車銷售,今年天氣大旱,此次他特意從桂林趕回來就是要和家里人商量,出資打一口井。 賀州公會煙葉 他告訴我們整個公會鎮基本上都是客家人,這里四周圍是山,人多地少,生存壓力很大,當地人在遷居過程中發現這里的土地非常適宜煙葉的種植,于是開始大規模種植煙葉,由于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且富鉀少磷適宜煙葉生長,這里出產的煙葉具有色澤鮮黃,葉厚油潤,濃郁清香,阻燃力強等特點,經過多年的發展,會會鎮已經占領了全國80%的曬煙市場。 賀州沙田芳林馬蹄 賀州沙田鎮的芳林鄉,當地原來稱作“荒林”,后來客家人遷居于此,開墾荒地,種植馬蹄,這里的馬蹄表面光滑,果大皮薄,肉脆渣少,爽口清甜,民國早期芳林的客家人家家戶戶開始種植馬蹄,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并帶動周邊,如今年種植面積2萬畝,如今芳林馬蹄已經名揚四方。
客家人入桂是明清時期,當時正值廣西百廢待興之時,客家人所到之處不僅給當地經濟帶來了新的生產技術和理念,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玉林師范學院教授徐天河認為與其他省份不同,廣西客家人住平原、海邊、水邊,所以生產的環境比較好,經濟發展領先于廣西各地是有道理的。 蒙山田園風光 蒙山縣四面環山,林木茂密,全縣22萬人口中,客家人占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西河、文圩、蒙山等幾個鄉鎮,自清末開始客家人開始種植杉木,運往梧州、廣州、香港等地,到了解放前幾乎包攬了全縣的林木種植和經營。 貴港木格鎮客家圍城 客家人有句俗語:種花不如種菜,養雕(鳥)不如養雞。在發展農業種植的同時,客家人普遍重視家禽的飼養。在貴港市木格鎮云垌鄉,至今還保存著十七座民國時期修建的客家圍城,據當地老人介紹說,其祖輩們的第一桶金就是靠養鴨致富的。 陸川放坡養豬 在廣西客家人把養殖業搞成品牌和產業最典型的要數陸川的養豬業。早在明朝萬歷年間編纂的《陸川縣志》中已有關于陸川豬的記載。當地人把養豬看成是一項非常重要事,甚至是一家人一年的希望。陸川縣志辦主任羅燦告訴我們:客家人吃撈水飯,水要比米多很多,煮開時把米撈起來就是粥,是很稀的飯,就剩下的那個粥,除了人吃一點,剩下的全部喂豬,這是米當中最好的營養都給豬了。此外還把紅薯苗剁了用那些粥水泡熟。 陸川豬與其它豬相比體型偏小,性格溫順,出欄期長,其肉皮薄、肉嫩、脆而不膩,經過多年的精心喂養、選種,早在1973年陸川豬就被列為中國地方優良品種,2000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名錄,是全國八大地方優良品種之一。如今養豬業已經發展成陸川的一個重要的特色產業,從育種、養殖、再到加工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體系,2009、2010年成功舉辦了二屆“中國名豬(陸川)文化節”。陸川豬已經成為造福一方、名副其實的“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