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唐開元年間,王府內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酷愛藝術的王爺,又收獲一枚至寶,是前朝傳下的《奏樂圖》。 舞女樂師和歌姬,胡琴琵琶與羌笛,畫中的人物與器具,無不栩栩如生,精妙傳神。 “呀,呀,呀……”面對這幅大作,王爺發出了范偉般的驚嘆。 眼光掃至右上角,卻突然愣住:“只可惜,題圖處破損,無法知曉所奏之曲。” 在場之人,紛紛上前打量,這個說:“肯定不是喊麥”,那個講:“絕對不是嘻哈”,王爺懟了兩個白眼后,他們才訕然退下。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位白衣少年,略一思忖,便告訴眾人:“此乃《霓裳曲》第三疊第一拍是也”。 什么鬼,能有這么神奇? 賓客自是不信,王爺便召來樂師,現場演奏《霓裳曲》,至三疊一拍,王爺一個響指:“停,保持這個姿勢!” 眾人睜大雙眼,將現場截屏后,與原圖逐一比對,果然,畫里畫外的樂師,從神態到姿勢,完全一致。 天了嚕,真的這么神奇。 王爺很是興奮,抓住少年就問:“不知公子大名?” 少年躬身,一字一頓:“回王爺,在下河東王摩詰。” 原來竟是天才王維,王爺頓感蓬蓽生輝,連忙招呼上座,盡醉而歸。 王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 ——《舊唐書》 - 2 - 公元701年(一說609年),王維出生于河東蒲州(山西運城),高祖、曾祖和父親,均為州府司馬,也算是官宦世家。 但對王維影響最大的兩個人,卻是祖父王胄(zhòu)和弟弟王縉。 王胄曾為協律郎,掌管音律。正是這份祖傳的音樂天賦,為王維日后的仕途,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王縉后來官至宰相,職位高出兄長許多,卻在眾位兄弟中,與王維關系最親、感情最深。 兄弟倆自幼一塊長大,一起仗劍走天涯: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行》 十七歲時,王維漂泊于東西二都,時至重陽,格外思鄉,便寫下七言一首,專門贈予王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垂暮之年,王縉離京外放,王維仍會依依不舍,語短情長: 遠樹蔽行人,長天隱秋塞。 心悲宦游子,何處飛征蓋。 ——《別弟縉后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即便到了臨終之際,王維最掛念的,還是在外為官的王縉,足見兄弟情深: 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 ——《舊唐書》 - 3 - 一秒識別《奏樂圖》后,王維再次名動京城,連音樂造詣頗高的岐王李范,都成了他的鐵粉。 此后,這位岐王,便與王維三天一飲,五日一酌,填詞作曲,好不快活。 公元721年,大考前夕,各地學子紛紛趕赴京師,投書行卷,謀求發展。 緊要關頭,岐王主動伸出援手。 他告訴王同學:“你準備十首舊詩,再譜一篇新曲,我帶你去拜會九公主”。 王維立即照辦。 五天后,九公主家宴。 王維身著華服,立于岐王身后。 九公主一眼就瞥見了這枚小鮮肉,問:“此乃何人?” 岐王答:“這是全唐最有才華的樂師。” 九公主不信:“那就出來走兩步,彈一曲”。 岐王朝身后點了點頭,王維便抱起琵琶,奏起新曲。 調初起,便如天籟之音,震住了滿座嘉賓。 一曲終了,余音繞梁,在場之人,久久未能平靜。 九公主更是激動得不知無措,心想若能穿越千年,老娘早已轉身,給綠燈,往前沖,不會停。 岐王趁熱打鐵:“此人不僅善絲竹,通音律,詩文亦獨步天下,無人能及”。 公主更加驚詫:“此話當真?” 王維連忙掏出十首舊作,呈上前去。 公主讀后,贊嘆不已:“這些詩歌,我早就看過。以為是古人所作,沒想到竟是你的原創。” 語畢,連忙賜座。 又問王維:“如此有才,為何不去應舉?” 岐王插話:“若以才華論,此人當是榜首。但聽說今科狀元,公主已推薦了嶺南張九皋……” 話音未落,九公主便立即表態:“你若努力,我必盡力!” 此話一出,王同學的心里,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幾日后,禮部開考,王維果然狀元及第。 - 4 - 除了李范,還有一位王爺,也有恩于王摩詰,那便是寧王李憲。 李憲是唐玄宗的親哥哥,曾被睿宗立為太子。但他一直認為,弟弟的才華高,功勞大,死活不愿登基,這才成全和成就了李隆基。 寧王去世后,玄宗傷心不已,遂追封其為“讓皇帝”。 好吧,這就是一個2.0版的“孔融讓梨”。 但面對外人,寧王絲毫不會客氣,他曾經霸占過一個女子,前夫是個燒餅師。 進王府數年,女子始終未露笑臉。寧王問她:“你為何不快樂?難道是懷念以前的低端生活?”女子默不作聲。 寧王便點了那家燒餅的外賣,燒餅師送貨上門之時,與妻子四目相對,雙眼垂淚。 在場諸多文人,都覺得于心不忍。但當著寧王的面,均不敢言。 王維卻站起身,大吼一聲:“啊,此情此景,我想吟詩一首”: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 息夫人又稱“桃花夫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初為息國國君夫人,后被楚王霸占,終日沉默不語。 楚王問其故,答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 這個典故,寧王自然清楚。王維詩成后,他很有感觸,便放了燒餅師之妻,破鏡終得重圓。 事后,寧王不僅沒有怪責王維,反而更加欣賞他的善良與正直,兩人的關系也愈發親近。 王維進士及第后,曾任太樂丞,負責宮廷演藝各項事宜。卻因手下藝人,私舞黃獅子,犯了大忌,論罪當斬,寧王為救王維,不惜多次面圣,極力幫助說情。 如此,王維才被從輕發落,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 5 - 公元735年,離開濟州的王維,一直在外漂泊,又逢妻子亡故,生活更加窘迫,便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寫了一封自薦信給宰相張九齡。 但這次干謁(yè),王維心里很是忐忑。 當年大考之時,原本內定的狀元張九皋,即為張九齡之弟。若是這個張大人,一直記此舊恨,自己必然入仕無門。 可以確定的是,王維想多了。 張九齡是開元名相,也是嶺南走出來的首位大詩人。《唐詩三百首》第一首,便是其所作《感遇》。當然,他最有名的作品,還是這首《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安祿山未反之前,張九齡就曾諫言:“亂幽州者,必此胡也”“不宜免死”,玄宗卻道:“你真把自己當成西晉王衍,能識亂臣石勒啦”,依舊百般寵信安祿山。 沒想到,玄宗一語成讖,數年后,安祿山果真擁兵自立,重演了一場石勒反晉的大戲。 后來,張九齡罷相,每有大臣向玄宗推舉人才,玄宗都要問一句:“此人風度氣質,比張九齡如何?” 張九齡的人品才華,由此可見一斑。 收到王維的自薦信不久,張丞相便舉薦他為右拾遺。 兩年后,張九齡得罪玄宗,被外放至荊州,朝中大臣,為求自保,皆與罪官劃清界限,無人再與張九齡往來。 王維卻不忘知遇之恩,特意賦詩相贈: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寄荊州張丞相》 張九齡甚感欣慰,也和詩一首,答謝王維: 荊門憐野雁,湘水斷飛鴻。 知己如相憶,南湖一片風。 ——《答王維》 - 6 - 公元736年,王維調任監察御史,隨后奉命出塞。 于朝廷而言,這只是一次普通的人事任免,但對王維來說,卻意義重大,非同小可。 由此,王維的詩歌,便在“清新淡遠、自然脫俗”之外,又多了幾分“悲壯慷慨、開闊豪邁”。 其時,崔希逸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副使,對王維極其信任,不僅讓其擔任幕府判官,還多次陪同王維,身臨前線,慰問將士,察訪軍情。 王維也視崔希逸為知己,遇有戰報、謝表等重要公文,無不字斟句酌,反復潤色。 當然,作為詩人,王維更多的時間,還是留給了這些邊塞名篇: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觀獵》 - 7 - 王維再次回京,已是“開元之治”末期。 此時的玄宗,不再任人唯賢、虛懷納諫,變得獨斷、專橫而又好大喜功,加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把持朝政,蔽塞言路,導致綱紀不穩,民怨沸騰。 這樣的朝廷,讓王維有些心灰意冷,他決定換一種活法,過好后半生。 他買下了宋之問留下的輞川別墅,并在方圓十余里地,挖山建湖,廣種良木,硬是將一處荒山,建成了5A景區。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王維開始參禪禮佛,在山中過起了半官半隱、無欲無求的佛系生活,種草養花,寫詩作畫,心情一舒暢,筆底就生花: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別業》 遇有故舊來訪,自然欣喜異常。一到離別,更是難分難舍: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 在諸多好友中,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秀才裴迪。此人應該是王維后半生中,最為親密的好友: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 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 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贈裴迪》 真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難怪有人懷疑,王維不續弦,很可能是因為有裴迪。 當然,這只是笑談,與其關心這些莫須有的小八卦,不如讀一讀他倆合編的《輞川集》,里面錄有王維的多篇名作: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 8 -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相繼淪陷,玄宗出逃,身為給事中的王維,隨從護駕,卻不慎走散,被叛軍擒獲。 慌亂中,王維服下事先備好的藥丸,嗓子頃刻變得沙啞,不能正常說話。 叛軍正準備放了這個沒用的啞巴,有個小頭目卻認出了他,便將其綁得更為嚴實,作為要犯看守。 安祿山得知后,立即指示手下,將王維押解至洛陽,拘于普施寺,并且讓他擔任舊職。 叛亂平息后,李唐所有變節官員,一律受到肅宗嚴懲,王維自然不能例外。 此時的王縉,因守衛太原有功,剛剛晉升為刑部侍郎,聽聞兄長獲罪,立刻求見肅宗,說王維依附叛軍,另有隱情。 皇帝當然不信:“愛卿,你可以欺騙自己的良心,但不要侮辱朕的智商”。 王縉據理力爭:“兄長屢受皇恩,斷不會投暗棄明,我有實錘之證。” 語畢,便從懷里掏出一張詩箋:“這是兄長受困于東都之時,所作《凝碧詩》,字字句句,發自肺腑,還望圣上明鑒”。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深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肅宗一看,面色一緩:“不錯,朕倒是聽說過此詩”。 王縉繼續發力:“微臣愿意削職為民,換取兄長無罪之身”。 《凝碧詩》打動在前,血脈親情感動在后,又逢剛剛經歷動亂的李唐,正值用人之際,如此,皇帝便赦免了王維死罪,僅僅將其降職為太子中允。 多年后,王維升任中書舍人,官至尚書右丞,為了照顧只身在外的王縉,他也上書朝廷,請求免去官職,換取弟弟回京,這份手足之情,著實感人: 弟之與臣,更相為命。兩人又俱白首,一別恐隔黃泉……伏乞盡削臣官,放歸田里。賜弟散職,令在朝廷。 ——《責躬薦弟表》 公元761年七月,病重多日、臥床不起的王維,突然示意下人,扶其坐至書桌前。 下人勸阻:“大人身體要緊,莫要勞心費神!” 王維長嘆一聲:“我自知大限將近,應與親友作書告別。勿復他言,備好筆墨!” 下人只得面帶凄然之色,鋪紙磨墨。 王維倒是十分平靜,先是致信王縉,交代后事,又作詩數幅,囑咐下人送與平生親故,然后,便“舍筆而絕”。 - 9 - 王維是盛唐著名的詩人,以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和送別詩見長,與孟浩然齊名,世以“王孟”并稱,唐時即被譽為“當代詩匠,又精禪理”,后又得“詩佛”之號。 其《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經典名篇,自唐至今,屢被譜曲,廣為傳唱: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他還擅長書法與繪畫,后人推其為文人畫始祖,蘇軾更是對其推崇備至: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他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來無子,先遭謫貶,又歷戰亂,不可謂不艱難。 但在他的詩作中,卻看不到一絲絕望和半點苦難,這一切,均緣于他溫柔敦厚、閑適豁達的內心。 也正因如此,王維才成了大唐文壇少有的“仕隱兩得”之人。特別是中年以后,官雖越做越大,心卻越來越靜,佛教去留隨緣、萬般皆空的思想,已讓王維悲喜不亂,榮辱不驚。 從此,實現了心靈自由的王維,亦官亦隱亦禪,縱情山水,禮佛問道,吟詩潑墨,撫琴鼓瑟,除了在藝術成就上,立起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還給后世之人,留下了一個極為瀟灑的背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