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討論是否能夠取悅,先要看想要取悅誰 可能有些人膩煩了這個群體的討論話題,很想識局多發發其他群體的文章。我也很支持,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能力有限,只是對這個行業、這個群體有略微的了解,對其他行業不了解,不敢評論。你如果想說,你可以投稿,但你不讓別人說,合適嗎? 還有,我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在評價某個群體”、更不是“故意把公務員和社會割裂開”,不知道有這種想法的人,有沒有看過學術論文?或者評論、隨筆?我只是想純粹地、盡量客觀一點的、站在旁邊看這個群體,盡量不帶太多主觀感情色彩,盡量真實地呈現某些人,尋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并沒有想要給誰貼標簽。 另外,我真的沒辦法取悅所有人。就像識局希望粉絲越來越多,但應該不妄想自己能夠贏得全地球的青睞吧?14億中國人,50多萬粉絲,已經很不錯了。而我,不奢望讓這50多萬人都滿意,寫給有興趣看的人、寫給有興趣討論的人、寫給講道理的人,就很開心了。 如果你本來就討厭這個群體,本來就對這個群體有偏見,不好意思,那不是我的錯、也不是識局的錯,請不要“轉移不滿”。 ▼ 2、沒調研? 一些人覺得“你沒調研就亂講”。這句話本身沒有錯,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但是,我這不是嚴謹的學術文章。還有,不知道這些人覺得怎樣才算調研? 我工作9年的各個單位,我每天8個小時主要面對的人、我8小時之外主要接觸的人,都是公務員。雖然現在不算公務員了,但很多老朋友還在體制內。這9年來,在市局、省廳、部委單位工作過,科員、科級、處級、廳級、部級、國家級(這個級別只是近距離見過、沒聊過),接觸過、認識的、相熟的公務員數千人。 數千相對于700多萬,還是不夠多。我知道我有局限。但歷時9年的“調研”,“樣本數”數千,如果這樣都不足以討論一個話題,請問會有多少社科類論文的論據足夠充分?請問我們國家的社會學科該怎么開展工作?自己不說、不寫、不發,卻不允許別人寫、別人說、別人發,這是什么道理? 當然,我也知道,這樣的無奈很徒勞。我也更能理解為什么識局會在文章前特地加了“編者按”,為什么要提前說明“中國之大,各不相同”,識局已經好心在提醒大家,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舉了例子,結果……例子被人咬文嚼字、斷章取義了。 ▼ 3、不真實?
你拿你見過的幾個個體,就給這個群體“蓋章”、“畫像”,固化了印象,卻質疑別人的文章沒有調研,這是什么邏輯?你可以提出你了解的情況、你看到的情況,但你憑什么否定別人的真實? 還有一些人,說自己在外企干過、在私企干過,然后質疑這篇評論公務員的文章不真實。額……這是什么邏輯?你只是旁觀者,你居然就能質疑?我也在企業做過,我也是一個普通公民,也被很多奇葩單位、奇葩公職人員氣到,更重要的,我還在里面真正工作過。 行業里的人,既是旁觀者、又是親歷者,既是受益者、又是受累者。請問,僅從“觀察事物的角度多樣性”看,某個行業里的人是不是比其他行業的人,更有資格討論這個行業? 我承認那篇文章具有局限性,但是,請問如果上萬人都不算,要怎么樣才能? ▼ 4、這個群體自帶標簽
這個群體數量龐大,雖然競爭激烈、百里剩一,但全國也有700多萬,加上事業編制,有5000多萬。這么大的群體,討論多一點,有錯嗎?(我當然還希望有空去聊聊農民工、聊聊IT行業等等…等我多去了解了解再說。) 這個群體歷史悠久、自古就有。這個群體廣受關注、頗受爭議。這么有爭議的人群、這么有內容的集體,為什么不討論? ▼ 5、真誠地為這個群體呼吁
我現在不是公務員了,但9年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誰來教我當公務員、誰來規劃我的公務員生涯”。 我知道提出這個問題,又要被人罵了。是,確實以前公務員給大家的印象很不好。還有一些人可能會說,連這個你都不懂,你怎么當公務員?請問,哪個人是先懂得做人,然后才開始做人的? 我們這代人是新的、我們剛剛進入,我們想要好好做事,我們懷著“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不斷努力考進去的。上級有很多指導,確實很不錯。但除了官方的指導,社會上能不能有其他有益的、專業的指導?可是,幾乎沒有。 要么是“夸獎”,要么是謾罵,社會很少有人、書好好地跟你談具體方法。公務員甚至“恥于”談晉升,想當官是罪過。奇了怪了,我清清白白、坦坦蕩蕩、努力工作,不違法不違規,希望能夠得到肯定、希望可以去更高的平臺、獲得更高的職位、發揮更大的作用,有錯嗎? 好好的一個年輕人,難道就因為選擇了公務員,就一輩子只能當“公仆”,而且是最基層的“公仆”?奇怪了,這究竟是老百姓真正的想法,還是某些已經在上層位置上的人,故意誘導輿論? 總之,沒有指導,車間里都是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地教,而公務員沒有,更不用說“專業的職業發展規劃指導”了。 我盡量踏踏實實、從點滴梳理,期望可以給那些還在猶豫要選擇哪個行業的學生一點參考(不是誘導、也不是黑化,只是盡量更多、更全、更真實地呈現),給那些剛剛入門的試用期公務員一些啟發。 我寫那篇文章,不是為了取悅“你”。我已經在“真實的公務員”上加了引號,代表只是一家之言、有局限性。但你還是不爽。 因為,你以為你知道的,才是真相。卻不知道——偏見,是披著道德外衣的無知。易怒,是個人繼續進步的絆腳石。 每個人都有合法的權力和自由,有自己認為的真相,沒人強迫你。我只是努力為了讓這個心愛的群體變得更好,盡一點點微薄之力,歡迎有益的意見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