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體質用清上溫下法調理 1、上熱下寒體質癥狀 上熱表現:反復發作性的口腔潰瘍、舌瘡、慢性咽炎、咽喉灼熱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甲狀腺類問題等這一系列上有虛熱的證候。 下寒表現:小肚子涼,小肚子大,痛經,手腳冰涼,可能還會比常人怕冷,飲食耐溫不耐寒,吃溫的東西舒服,吃涼的東西就難受。小便清長,大便溏。 2.上熱下寒體質原理 傳統中醫認為,脾胃為升降的樞紐,胃氣是負責降濁的,脾氣是負責升清的,一升一降,運轉的好,才能保證身體的陰陽交融,寒熱交融。如果脾胃功能的逐漸下降,就會導致陰陽隔絕,熱往上走,寒往下走。 在《易經》六十四卦這個體系中,天在上地在下則為“否”卦,地在上天在下則為“泰”卦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就形成了一種交融的狀態。而如果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就形成了一種陰陽隔絕的趨勢,這是糟糕的狀態,也是病態。所以,中醫養生的原則應該是陽氣下行,陰氣上升,陽降陰升,“寒頭暖足”。 3.上熱下寒體質的調理 艾灸調理:引火歸源 上熱下寒最重要的方法是艾灸,通過艾灸的方法可以把陽氣由上往下引導,其中,艾灸退熱的穴位:大椎穴;降肝火的穴位:太沖穴;艾灸引虛火下行的穴位:足三里、涌泉。艾灸上述穴位可起到引火下行,清上溫下的作用 飲食調理: 平時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禁生冷和難消化的食物,辛辣,煎炸,燒烤少吃。這些有助于增強脾運,脾健運了,陽氣自然就化生有源了。 足浴調理 泡腳可以引火下行,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排出體內的寒濕和廢物,改善怕冷、腰酸背痛,虛火上浮,手腳冰涼。 中醫藥調理:須在中醫師指導下辯證調理。 方一: 柴胡12g桂枝6g干姜6g黃芩6g牡蠣30g天花粉15g甘草6g。 方二:胡黃連9克,銀柴胡12克,制龜甲20克(先煎),炒白術12克,炒小茴香9克,炒破故紙6克,淮牛膝15克,肉桂4克(后放),熟地25克,桑葚15克,桂枝12克,獨活6克,威靈仙9克,麥冬12克,茵陳30克,龍膽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用15-30天。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