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穴
穴道為什么叫水分?因為是治水腫的穴道。根據(jù)中醫(yī)的觀念,人體攝入水有兩種方式:1、直接喝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這地方,水會氣化進入三焦系統(tǒng),然后分布到全身,這是水分開的地方;2、食物里面的水,會混雜在食物中進入小腸。
所以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會進入小腸,只有混雜食物中的水才有辦法進入小腸。小腸很熱,不斷的蠕動,把食物煮爛后吸收掉,等到食物進入大腸后,只剩殘渣跟水。人體的構(gòu)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費一滴水,都在循環(huán)。因為小腸很熱,所以水在大腸時又被氣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腸相表里,這個水上來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
正常人在水分穴這里分開水,當(dāng)水不分了直接進入小腸,會造成腸鳴腹瀉、水腫,水分穴就是一個很好的穴道,針和灸通通可以。
水分穴是小腸的上口,有水病的話灸是最好,比針效果還好。
水分穴“主水病,腹堅如鼓”,這個腹脹大,水分是一個很好灸的地方。
下脘穴
下脘穴正好在神闕跟中脘的正中間。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為太陰任脈之會。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穴在胃的下口,這地方常常容易發(fā)炎。
建里穴
穴性差不多,很少用
中脘穴
《針灸大成》上面寫,中脘穴在臍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還是錯。這是丈量法腹寸,心蔽骨與神闕的正中間。
中脘穴是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同時是胃經(jīng)的募穴,《難經(jīng)》說腑會中脘。
人身上有八個會穴: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氣會膻中、骨會大抒、血會膈俞、髓會絕骨、脈會太淵。
針灸里有一個治病法則,叫會郄治療法,就是用會穴和郄穴來治療。
腑是消化系統(tǒng),包括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子宮、胞戶。臟是肝、心、脾、肺、腎。中醫(yī)的脾是把西醫(yī)的胰臟包含在里面,所有腑的病通通可以在中脘上治,所以中脘穴是大穴,用的非常多。
有些特殊的治癥像印堂痛,中脘一針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問題產(chǎn)生的頭痛。懷孕中間的妊娠惡心想吐,通通可以在這治療,針或灸都可以。只要是腸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因為腑會中脘。
梅花灸:以中脘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灸,統(tǒng)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的時候不要灸。因為灸增加溫度血會增加,所以出血的時候不要去灸。
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輔助中脘的穴道,以中脘為主。
附注:郄(音隙)穴指經(jīng)脈氣血曲折匯聚的孔隙。經(jīng)脈氣血匯曲折聚之處的腧穴稱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guān)節(jié)以下。十二經(jīng)脈各有一個郄穴,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有16個郄穴。郄穴臨床多用于治療本經(jīng)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
巨闕穴
心蔽骨和中脘的正中間是巨闕,巨闕跟中脘的正中間是上脘。
巨闕和關(guān)元是治療心臟病很有效的穴道,針下去胸痛馬上就沒有了,針下去不要太深,一寸左右。
巨闕是心的募穴,所以在巨闕上可以診斷到心臟的問題。因為很靠近胃,所以很多心臟病發(fā)作的時候,病人會以為是胃痛,實際上是巨闕穴的痛。
鳩尾穴
巨闕上一寸是鳩尾,是練功夫的大穴,不可以重?fù)簦淮驎?nèi)出血。
《靈樞》曰:“膏之源出于鳩尾”。我們身上很多黃油,身上很多的油網(wǎng)就是三焦,這個黃油就是膏,膏的源頭來自鳩尾。平常我們不灸,都是下針。鳩尾是任脈的絡(luò)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