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歷史上來說,一直是古代亞洲、歐洲大陸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藝術交匯處。這一地區的藝術主要包括阿富汗、阿塞拜疆、哈薩克、吉爾吉斯、蒙古、尼泊爾、西藏、土庫曼、烏茲別克,俄羅斯以及中國西部等地區的藝術。生活在古代歐亞草原的斯基泰各游牧民族所創造的藝術,其特點是用動物的形象來設計裝飾各種用品。這些動物形象的圖案飾品,或被看作是早期草原諸部族的圖騰,也有人解釋為游牧民族巫術觀念的反映。其特有的風格為世人所矚目,所謂“動物風格”,成了中亞地區金屬藝術最顯著的特色和風格。展示出游牧民族藝術中青銅制品神秘粗獷、古樸大氣的的特色和來自大漠草原的濃郁氣息。這其中西徐亞人的金屬藝術顯赫一時,留下了標炳史冊的一頁。 在廣闊無垠草原上西徐亞人縱馬馳騁,他們以馬為生,善射騎獵,無穩定住所的游牧生活,使他們難以創造較大型作品。因此圍繞著馬具、服裝、牌飾、箭筒以及劍鞘等這些隨身物品,創造了自己喜聞樂見的藝術。其作品雖然尺度不大,方寸空間中卻表現出生活在馬背上民族特有的生活景象和精神氣質。承載著自然的野性,人性本能的征服欲望和人類社會的文化與文明。流傳下來的各種動物紋牌飾、車馬飾品等傳達出早期游牧民族的審美觀念,裝飾在武器和馬具上的猛獸撕殺的畫面,似乎呼喚著他們警覺戒備、迅速出擊的高度敏覺,以及對生存悠關的自然和生命的倍加關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動物紋樣的牌飾,尤其成為引人注目的突出代表。 西徐亞人的金屬牌飾多是服裝、馬具上的飾件,大都采用鑄造、透雕的方法制成。以怪獸與馬爭斗、水滴紋和生命樹等為主題,其間又常常留出向內凹的部分,以便鑲嵌研磨后的有色石塊或寶石。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幾件金飾牌可謂其經典之作。 “純金透雕狩獵紋牌飾”,由鑲嵌著彩色寶石用鏤空手法制作而成的兩棵樹紋前,一位騎馬拉弓的首領正在射獵一只兇猛頑抗長著獠牙的野豬。一匹馬兒受驚騰空躍起,騎者和獵狗皆被拋到樹叢中。狩獵時驚心動魄的瞬間和獵人的勇猛被表現的一覽無余。鑲嵌的塊塊有色石頭,使畫面更加富有動感,引人入勝。(見圖1)另一件金牌“人與馬在森林里”,是兩枚對稱的金牌之一,用鑄造和透雕的方法制成。一棵樹下坐著男女兩人,橫臥一個男人,兩匹馬站立著,邊緣沒有人為的加框。構圖自然生動,完美考究。坐著的男仆手握著佩鞍帶轡戰馬的韁繩,樹上掛著弓箭。坐著的女性,側面頭戴高帽,兩邊的頭發向上,與樹梢連接,身穿帶袖上衣,左手伸出,撫摸著橫臥男子的頭部。橫臥的男子身穿緊身帶袖上衣,腰間束帶,下著長褲,足蹬軟靴。整個畫面安寧肅穆,可能表現女神祈禱亡靈復蘇的內容,靜謐中透出親情。這件牌飾整體上是一個不規則的平面,但透雕式浮雕的表現手法顯現出立體和空間感。(見圖2) 西徐亞人的金屬牌飾中動物是他們擅長表現的主題。鷹頭、帶角、有翼獅身的怪獸造型將現實與想象結合一體,并且此獸異常兇猛常常撲向馬匹相互嘶咬,用反復扭曲、變形夸張的軀體來表現搏斗的激烈場面極富藝術感染力,動感很強。利用動物的皮毛和花紋分成格子,嵌上玉石和寶石,不僅多了幾分華麗,更增強了動勢和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從鑲嵌技術和鍛鏨工藝來看,他們的技術雖不及波斯薩珊王國工匠制作的貴金屬藝術品那樣精細,但在粗曠中形成了獨特的草原風格。如現藏大英博物館的“金豹飾”,豹的形體彎曲成近似圓形的造型,豹的耳朵及足掌上都留有凹洞,其中的鑲嵌物已丟失,但仍能看出是一件獨具匠心精心制作的飾物。(見圖3)另一件著名的作品是“金制鹿形飾板”,其眼睛、耳朵、腿部鑲嵌的石頭已丟失,鹿角以連續的s形構成,與呈臥式的牡鹿造型和諧統一呈長方形構圖。牡鹿結構嚴謹富有力度,造型簡括、體面分明,極具裝飾性的藝術美感,視為“草原藝術”的代表形象。(見圖4) “三日月形金胸飾”呈新月造型,分上中下三層的帶狀構圖中表現的內容相當豐富。是西徐亞人諸多金飾品中一件著名的作品。胸飾位于下層邊緣帶飾的動物多呈爭斗的場景,其中兩只怪獸正在襲擊一匹馬,另有一只獅子正在攻擊一只野豬,動物相互撕咬動人心魄。而位于最上層的動物則是一派恬靜悠然的生活景狀,特別是寫實造型的兩個正在擠牛奶、兩個補衣裳的西徐亞人和一頭母牛正在哺乳小牛的場面,一靜、一動,充滿生活氣息。這些人物和動物的造型形體均勻,比例適中,精美細膩寫實的手法讓人嘆為觀止。(見圖5)另一件純金鑄造的梳子,其上表現西徐亞戰士正在戰斗的場面,人物、馬匹的造型寫實生動,武器裝備表現細膩真實。這兩件作品的表現手法與希臘造型藝術的表現手法十分接近。據考證,西徐亞人曾直接掠回希臘的工匠為他們制作藝術品。從胸飾的邊緣焊縫來看,胸飾是經多次的加工組合完成的,包括掐絲、鍛打、精密鑄造、焊接等多種工藝。其工藝繁復,需有很高超的技術水平。(見圖6) 西徐亞人的游牧生活需要不停地遷徙,與同族部落之間和其它民族之間的接觸,甚至是爭斗反復不斷的出現。既造成了自身內涵文化的復雜,也極大地影響了周邊地區和后來的藝術。如果說在黑海沿岸希臘人與斯基泰人的緊密接觸,是后來希臘化時代的序曲,那么從黑海沿岸之內陸亞洲、斯基泰、塞人架起的“草原之橋”,也最早溝通了更遙遠的東西方的聯系。西徐亞人作為斯基泰民族的一支,所創造的金屬藝術,越來越趨于寫實的風格,或許是來自希臘文化的影響所至。在亞述海和黑海之間的刻赤市附近的庫爾·奧巴出土了幾件公元前4世紀的“金罐”,現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金罐上面用鏨刻的技法生動地刻畫了寫實的西徐亞戰士,有的修理弓弦、有的對話、還有的治療牙齒,人物帶著直硬的尖頂高帽、穿長褲、踏軟靴,和戰斗中用的弓箭和長槍。其外貌、服飾、武器等特征具體刻畫,頗具匠心。如修理弓弦的人非常認真,眼睛注視著雙手,動作姿態自然和諧。另一組人物,一人右手伸向對方的嘴里,對方將右手反過來握住這條手臂,畫面很像在治療牙齒,生動而有趣。還有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卷包足帶,兩人席地而坐,配合默契。所有人物的刻畫都十分精細,衣服上的圓形小裝飾、盾牌、箭囊和衣服上的縫制線腳也一一被工匠鏨刻得清晰可辯,并通過頭發和胡須表現人物的年齡和性格特征。畫面中人物浮雕襯托在空白光亮的底子上,顯得非常醒目,下面少量的花草石塊淺而模糊。主題人物和陪襯的花草一實一虛拉開了空間,充分體現出西徐亞工匠非同凡響的表現能力,令人驚嘆不已。 西徐亞人喜愛制作各種金屬飾牌和其它藝術品,并有大量的純金飾物,他們的作品在17~19世紀時在西伯利亞地區被大量發現。因當時哥薩克人盜取大量的墓中寶物拿去賣錢,引起沙皇彼得大帝的重視,即下令征集這些寶物,并將這些寶物保護在圣彼得堡。后經俄羅斯考古學家們在中亞地區不斷的考古研究,確立了西徐亞帝國金屬藝術品的無尚的藝術地位。 1 [蘇]羅塞娃等.古代西亞埃及美術, 嚴摩罕譯,人民美術出版社 2 [法]勃內·格魯塞.草原帝國,商務印書館 3 [荷蘭]JE·范·洛惠澤恩.德·黎烏·斯基泰時期,許建英,賈建飛譯,云南人民出版社 4 北京大學歷史系簡明世界史編寫組.簡明世界史, 人民出版社 5 臺灣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大英博物館 (周尚儀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