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習琴圖軸 宋 · 李公麟 68.3cm x 62.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琴的左手技法豐富,可稱 “以韻補聲”樂器之最,除基本的吟猱綽注、上下進復等技法之外,還有“撞”、“逗”、“喚”等靈活多變的技法,或裝飾音頭,或潤色音中,或豐富音尾,力盡裝飾之能事,通過諸多指法把演奏者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古琴演奏中,左手的運指,如同書法藝術中的運筆一樣,不同的運指手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在演奏中至關重要。 本期藝術課堂就為大家介紹:古琴指法之左手修飾音指法。 “綽”是左手上滑音,指的是從下方的一個音位滑到本位音停住的過程。綽有時也稱“綽上”,如果用現在的音樂術語來說就是“上滑音”。 其方法是欲彈某弦某徽的音,先將左手的名指或中指、大指置于欲彈徽位的左側上一個音位的位置,約摸四、五公分左右,在右手彈弦的同時左手按弦上滑至要彈的徽位,切忌停頓。 正確的綽音會給人以一種悠閑、松馳、自在的感覺,充分體現出古琴音色的神韻。左手綽的關鍵是按弦手指要虛入實上,取音前虛后實。左手是小臂帶動手指上滑,整個過程要松而不懈。綽的滑行幅度可大可小,一般視曲情而定,沒有固定的標準。 注有時也稱“注下”,是左手下滑音,這個指法與“綽”相反,是指從上方的一個音位滑到本位音停住的過程,也就是向琴尾方向滑到下一個音位。 同樣的,它也是在欲彈某弦某徽前,先將左手按弦的手指置于其徽的上一個音位位置,約摸右側五公分左右按下,在右手彈弦的同時按弦下滑至要彈的徽位。注在古琴的應用中不如綽音常見,一般適合表達比較哀怨或憤怒的情緒。注的取音也是虛入實下、先虛后實。 所謂“吟”,大概是古琴對人聲吟“哦”的一種模仿,故得此名。 吟的種類多樣,最關鍵的地方是要放松做的好。其方法是先用左手大指或名、食二指按住任意一弦的某徽,在右手彈弦得音后,手指按弦不放,以小臂發力、肘關節為支點,帶動左手在琴弦上作橫向的來回移動,幅度在2-3厘米之間,一般3-4轉即可。移動時手型、手指的壓弦力度要保持不變,肩膀及手腕要注意放鬆,移動的方向要一直與琴弦保持一致。 這個指法通常與“綽”連用,完成“綽”之后、手指在一個音位里畫橢圓形。一般來說,猱就是比吟的幅度略大,很多時候猱是帶有旋律特徵的樂句進行方式,而吟則多是對單音的修飾。 吟猱它們二者的方法基本相同,在一些古譜中,吟與猱有時是通用的。 喚,右手彈,左手或名,或大,落指得音,就一上即下本位,曰喚。 喚它的彈法是指趁右彈的時候,從得音的音位向上二位逗得彈出的音引過本位二分,趕快回到本位,往上往下都重,回本位時候輕,形容它姿勢比喻作“鳴鳩喚雨”。 得音后,先下二分,后復本位,再上二分,最后再回本位,或方向相反,先上后下,實際效果為“反撞”加“撞”,此指法頗類似于二胡中的回轉滑音,如6音名“喚”,可演奏為65616,或61656。 撞,如右鳴弦,左按徽,見聲而急撞上少許,曰撞。“撞”為“逗”、“喚”兩個指法的基本,如能熟練掌握“撞”這一指法,稍加變化便可完成另外兩個指法。 “撞”歷代琴學解釋得較為統一,少有分岐。即得音后左手迅速向上一動,后急歸本位,旨在一觸即下,其速如電,切勿遲緩,如緩上緩下則成“進復”,舊譜喻之“鐘杵之撞”,宜實上虛下。 如改變“撞”的方向及數目,便可構成“反撞”、“雙撞”等指法,“反撞”是左手得音后,迅速向龍齦方向(即向下)一動,其勢如“撞”同;雙撞是連續兩“撞”,其余均同。《桐心閣指法析微》甚至將“撞”又分為“大撞”、“小撞”、“短撞”、“軟撞”、“虛撞” 等,此類指法大同小異,根據前面的定語,靈活變動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