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征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人們把它視為權勢與威嚴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墻壁,繡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故有“真龍天子”、“乘龍快婿”、“望子成龍”諸多稱謂,體現了中國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1983年,安陽地區撤銷,新成立的濮陽市為建設新市政府,規劃建設西水坡水庫。1987年施工開始以后,挖土機在前面轟鳴,文物部門的人員就緊跟在后面尋找“寶貝”。 濮陽是顓頊故都,遠古祖先伏羲就是在這里出生。施工中發現了一片遠古人類墓葬,在清理出30多個普通墓葬后,45號墓葬有了驚人發現。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頭南足北,身長1.84米。左右兩側,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米,高0.63米。虎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擺,四肢交替,如行走狀,形下山之錳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樹輪校正),專家們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 這座墓葬除了中華第一龍,還隱藏著古代天象。45號墓墓主的腳下,有一個用蚌殼擺塑而成的三角形,與三角形連在一起的,是兩根人腿骨,腿骨指向東方,指向龍的腦袋。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殉葬者。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和蜘蛛圖案,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臥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飛禽、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似日月銀河繁星。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含十分豐富。 考古專家進一步研究,45墓葬布局形式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 古人把天象分為中宮北斗七星和東西南北28星宿,東宮蒼龍,南宮朱雀,西宮白虎,北宮玄武,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四象”。以前考古界有人認為28星宿起源于巴比倫、印度,傳入中國。史書《尚書》中記載了三皇五帝與天文歷法的故事,但很多學者認為是漢代儒家的附會傳說。 1977年,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蓋上,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圖。畫面中央是篆書的“斗”字,四周寫著二十八宿的名稱,畫中的“斗”字代表了北斗星。二十八宿的東側繪有一龍,西側繪有一虎,曾侯乙墓表明最晚在公元前五世紀初,中國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體系。 濮陽西水坡古墓考古發現又一次震驚了世界,距今6500年前,中華先民已經有了完善的天象星宿體系。 濮陽西水坡古墓“中華第一龍”震驚了世界,全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把《中華第一龍》一文收入其中。然而墓主人身份卻是一個謎,根據這片墓葬區的形制來看,45號墓墓主人應該是掌管祭祀,并擁有很大權力。據此,墓主人應當是仰韶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專家有以下幾種觀點:
“中華第一龍”轟動了海內外,證明了華夏龍的信仰已經延續了6千多年。盡管45號墓墓主人身份還需要證實,中華第一龍,還有古代星象布局都有重大意義。 1995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濮陽為“龍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