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意見 2018年,新興技術在經歷了前期摸索式發展后,正逐漸向產業和行業下沉,也因此推動了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使命。這一使命,將是一場歷久彌新的中長期戰斗!面對全新的社會和新經濟生態,CIO們與企業該如何自處? 第四期|案例: 數字化轉型重塑企業信息化使命 每一次潮流的到來,都不乏奔走相告的玩家。 數字化轉型同樣如此。如今,人人都在談企業數字化、談轉型。從媒體、咨詢公司、IT廠商再到廣告傳播服務商,行業鏈條上的每個組成者,推杯換盞間就能道出個一二。有的說“數字化轉型實際上就是對業務過程進行的重塑”,又有企業認為“創建和交付數字化服務”是推動轉型的關鍵動力。答案很多,但似乎又沒有一個答案能解釋清楚。 那么究竟何謂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為什么突然間上升到行業矚目的高度? 筆者認為,與其給出無數個版本的文字組合方式,或許,我們更應該將話筒交給一線執行者手中。 (以下為中鋼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經理李紅《數字化轉型重塑企業信息化使命》的主題演講,筆者進行部分整理。) 何為數字化?何為“數字化轉型” ? 關于如何解釋數字化轉型,我們應先明白“數字化”這個概念。 最近兩年,“數字化”悄悄替代了“信息化”,不再是新興詞匯,從各種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數字化所指:即把模擬數據轉化成0和1表示的二進制代碼,需要或涉及計算機技術的使用。 信息化時代,因為技術手段有限,對于一個客戶、一件商品、一條業務規則、一段業務處理流程方法,我們只能以數據的形式人為的錄入下來,大量依靠關系數據庫:表(實體)、字段(屬性),把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變成了結構性文字描述。 而如今,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一系列新興技新在經歷了前期摸索式發展,并逐漸向產業和行業下沉后,我們大可利用這些技術把現實繽紛世界在計算機世界全息重建?,F實世界什么樣,我們就有能力把它在計算機的世界里存儲成什么樣。 ————這就是數字化。 而“數字化轉型”便是基于IT技術所提供一切所需要的支持,讓業務和技術真正產生交互而誕生的。 比如海爾,通過對傳統生產模式的顛覆與升級,打造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聯工廠體系,使整個制造過程實現高度的柔性,滿足個性化定制的需求。 比如紅領服飾,打造智能工廠,進行數字化運營使其能夠快速完成從設計、成衣制造、人工熨燙、折裝、吊掛,甚至是自動化分類及裝箱的整個流程,讓一周新貨上架兩次成可能,極大降低產品庫存量。 具體而言,數字化轉型包括三個方面: “轉換”——從傳統的信息技術承載的數字轉變成“新一代IT技術”的數字,實現技術應用的升級; “融合”——從實體狀態的過程轉變成信息系統中的數字、從物理形態的數字轉變成虛擬形態的數字,打通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的數據實時流動與共享,實現信息技術與業務管理的真正融合; “重構”——適應互聯網時代和智能時代的需要,基于數字化實現精準運營的基礎上,加快傳統業態下的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管理、商業等的變革與重構。 數字化轉型為何成為當前熱點?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IDC此前曾對2000位跨國企業CEO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到2018年,全球1000強企業中的67%、中國1000強企業中的50%都將把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的戰略核心。對于傳統企業尤其是傳統的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經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題。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視為核心資產、新資源和新財富。究其根源,數字化轉型無非是產業轉型升級,搶占新的競爭制高點的有效助力。而這背后的驅動力,一方面是技術,即新一代IT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產業驅動,即全球性產能過剩。 在工業時代,中國處于后發地位,很多中國企業通常處于產業鏈下游,核心技術和專利積累薄弱,最終只能依靠規模效應和低價競爭來取勝,所以造就了很多龐大但不強壯的制造企業,只能寄望于外部市場需求旺盛,通過不斷壓縮原料和人工成本來續命。 而如今,企業發展的重心早已發生變化,規模與成本不再是制勝的法寶,產能過剩問題集中爆發。過去的商業模式,是企業生產什么消費者就得買什么,但未來有可能則會變為消費者需求什么企業生產什么,這對于企業的業務模式和流程,將帶來顛覆式的改變。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優化產能、提升價值。但當企業真正去踐行供給側改革時會發現困難重重,消費者的需求多樣而且多變,如果像過去一樣憑感覺、憑經驗去做研發、生產與銷售,似乎消費者并不容易埋單。 數字化轉型正因此應運而生,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也因此被我國政府確認一種重要的經濟形態和創新增長的新動能,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數字經濟的構成包括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值、建立在信息技術支撐和應用上的傳統產業增值部分和基于信息技術催生的新業態、新經濟和新模式所創造的價值。) “數字化轉型”賦予了企業與CIO新的使命 過去,傳統企業信息化建設往往是在既有的業務和管理模式基礎上,用信息技術提升效率、改善流程。 而“數字化轉型”對于傳統企業信息化建設而言,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狀況、數字化轉型實施環境和成熟度,包括人、投入產出、知識與能力、財務、企業文化是否能接受或適應轉型等進行分析和考慮,對標行業標竿,制定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和終極目標。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型、甚至顛覆: 發展理念轉型:數字化轉型的精髓是以客戶需求為“主導者”,從外部需求“倒逼”內部變革,深入貫徹“互聯網+”戰略實施;相應,企業發展的價值觀和戰略導向要從過去產能驅動型轉變為數據驅動。 領導力轉型:企業決策者要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者”,決策觀念要從經驗判斷向“數據說話”、“智慧決策”轉變。 組織結構轉型:要盡快破除傳統上業務與信息技術之間存在的界限和“鴻溝”,成立新型的數字化機構,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動者”,實現“融合創新”,重構企業的業務組合、協同方式和管理層級。 運營管理轉型:要比照工業4.0的理念,以推動核心業務的數字化轉型為目標,打通“橫向、縱向和端到端”三大數據流,實現從設計到服務,從客戶到生產、從前端到后端的“數據互聯互通” 能力。 技術能力轉型:要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實現“云計算”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著”角色。 外部合作轉型:要從控制和占有物質資源(股權、資金、技術和市場)轉變到共享“數字”、共創“數字生態” 每個行業、每個業務都有各自不同的狀況,對數字化轉型有各自不同的需求。這不僅意味企業的IT部門需要自我轉型,必須對業務以及業務目標有深刻的認識,對新技術提出實際的落地應用,與業務說共同的語言,也讓整個數字化轉型服務或咨詢服務行業迎來更大的挑戰,需要既懂科技又懂業務和商業模式的專家針對這些不同的狀況進行分析,并為客戶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 因此實施數字化轉型,CIO不僅是“技術使能者”,更應向“價值賦能者”轉變: 戰略思維:適應企業戰略性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拓展變革思維的視野,從單純的技術思維向全局性復合型思維轉變。 產業思維:適應企業“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助力“融合發展”,從技術專家向跨界專家轉變。 商業思維:適應企業營銷方式和客戶服務“平臺化”轉型的需要,信息技術服務從面的向企業內部向面向社會轉變。 管理思維:適應企業組織、流程和管控模式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助力企業扁平化、去中心、平臺化等互聯網模式轉變。 數字思維:適應 “數字化企業”的轉型需要,技術服務更敏捷、更簡化,從功能構建的適能者向值實現的賦能者轉變。 寫在最后 如今的世界,技術趨勢正在共同努力推動彼此前進,形成一個無法抗拒的巨大變化,改變無處不在??焖僮兏锏募夹g、層出不窮的概念,無時無刻重構著企業的運作模式。數字化轉型的當下,或許,CIO更需思考的是,“技術正確如何推動商業正確”這個永無止境的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