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乙型肝炎實現完全治愈是非常難的,至少作為現階段的乙肝治療目標是不可行的。雖然我們不斷聽到來自全球科研工作者研發乙肝新藥的好消息,確實令人振奮,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仍然還沒有一種新藥上市,且有許多已經倒在了臨床試驗階段。當然有倒下的,也有層出不窮的站起來的,一大批正在臨床試驗階段的乙肝新藥,我們期待不久的未來能有實現乙肝治愈的新藥出現。 2、什么是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以食欲減退、惡心、上腹部不適、肝區痛、乏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可有黃疸發熱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損害。有些患者可慢性化,甚至發展成肝硬化,少數可發展為肝癌。這是傳染性疾病,不是遺傳病,早已經有了安全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3.1、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一般潛伏期為60天左右,起病比較隱匿,前驅期癥狀大多不明顯,通常沒有發熱,一般癥狀如乏力、厭食、尿色加深、腹脹、腹瀉或便秘、肝臟腫大壓痛等與普通肝炎相同。通常無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上升較為緩慢。病程較甲型肝炎為長,一般至少需要三個月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3.2、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常感身體乏力,容易疲勞,可伴輕度發熱等。失眠、多夢等可能與此有關。肝炎時,肝功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病情較重時,肝功能受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泄等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膽紅素從尿液排出,尿液顏色變黃,是黃疸最早的表現。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繼續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膚黃染。由于膽汁酸的排出障礙,血液中膽汁酸濃度增高,過多的膽汁酸沉積于皮膚,刺激末梢神經,可引起皮膚瘙癢。 引發乙型肝炎的因素1、家族性傳播的乙型肝炎 我國乙肝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傳播,其中以母嬰垂直傳播為主,母親如果乙肝E抗原陽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而精液中可檢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過性傳播。這是造成我國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2、嬰幼兒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齡與慢性乙肝有密切關系。胎兒、新生兒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約有90%~95%成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兒童感染乙肝病毒,約有20%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發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 3、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腎移植、腫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變為慢性肝炎。乙肝發病的急性期使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抵制劑治療者,破壞患者體內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轉變為慢性。 乙型肝炎患者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1、忌高蛋白食物 肝炎患者本身肝臟功能代謝已較弱,大量進食高蛋白食物會使血氨升高,肝臟無能力將血氨迅速轉變為尿素,從而易誘發肝昏迷等中毒反應。所以肝炎患者的飲食忌食牛肉、烏雞、羊肝、對蝦,海參等高蛋白食物。 2、忌膽固醇食物 因膽固醇需在肝臟內進行代謝,肝臟功能較差的肝炎患者食用后對病情的恢復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肝炎患者的飲食應忌動物肝臟、豬蹄、蛋黃等高膽固醇食物。 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肝炎患者大多屬濕熱內盛型,而辛辣、刺激熱性食物可助濕熱,食用后對病情也較為不利,所以肝炎患者的飲食應忌辣椒、胡椒、狗肉、羊肉、韭菜等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4、忌油炸食物 油炸、油煎類食物屬高脂肪食物,食用后不僅不易消化、吸收,而且還易生濕生熱,對疾病的恢復也極為不利,所以肝炎患者的飲食應忌油炸、油煎類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