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個2200多年的董仲舒后裔聚居的村莊。 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唐林鄉王壽村是董仲舒的家鄉。行政區劃為三個獨立的村莊,即前王壽村、后王壽村、南張村總人口約2500余人。縣境內尚有分散于各個鄉鎮村莊董氏(人口數字不詳);董志先另外六子分徙濟南、濟陽、章丘、陽信、惠民、商河、壽光、濰坊、安丘、昌樂、鄒平、高青、淄博、青州、東陽、汶上、東平等地。又由于董志先在王壽村為大宗,小宗遷出者為十八支,他們沿大清河(黃河)而居。分布于濱州、墾利、利津、東營以及環渤海地域之黃驊、滄州、鹽山、無棣等地。故城、平原為王壽村淵源地。向南部遷徙的尚有南宮、清河等地。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鎮策村,是董仲舒逝世后其后裔留聚的村莊。戶數235戶其中8戶為聯親異姓。周邊村有留位村、陳桿村、時下村、渭店村、段村、索村等地(人口數不詳)。由于他們來自古長安閣老門外的董家村(董家村已拆遷為開發區),故西安城區應有大量董仲舒后裔生存。 二,千年古村流坑。流坑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880余戶4000余人口。其周邊亦有董氏散居。流坑淵源來自德興海口;海口源于富春江流域的淳安;淳安淵源于五代宗本和唐中期安史之亂時代淮西。因而,上游播散地為淮西地區和富春江流域的杭州周邊地區、臨安、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蘭溪、衢州等地。江浙尚有唐代董晉后裔,他們廣布于江浙皖贛乃至粵桂多地。 四,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族群。東隴海路徐州以東200公里沿線,分布著銅山睢寧董氏數百個董氏聚集村莊。他們的族長告訴我,“江都堂”的董子后裔15萬之眾。沿黃海地區同樣存在著“三策堂”董仲舒后裔。主要分布于贛榆連云港地區以及北部的日照、膠南地區。人口大于10萬。魯南滕州地區分布著“臥虎堂”的董仲舒后裔他們與睢寧董氏同宗。族長告訴我他們的族群25萬。 五,福建八閩董氏分為福州周邊的長樂董氏和瑯岐董氏。他們淵源于唐代董玠和五代時期的董宗本。他們的堂號是“正誼堂”。同為董仲舒后裔;閩南董氏為董璋后裔來自魯南董氏,亦為董仲舒后裔。 六,膠東董氏,他們來自藁城為小宗分遷之群體。主要分布在膠東的平度、萊陽、棲霞、招遠、煙臺等地人口8萬。 七,特殊人群。明朝末期東北董氏被努爾哈赤俘虜,加入旗軍。其中正黃旗董氏為壽光王壽村后裔。這個族群很大,分布于北京天津及東北各地。正白旗也有董仲舒后裔。 以上敘述的董氏淵源來自范陽郡望族,隴西弘農濟陰等董氏是否為董仲舒后裔尚未涉足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