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董孝忠 (2014,11,30彭城翟山)
當我們知道了董宗本的淵源(軌跡)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會追蹤董重質的淵源。因為董重質是董宗本四世從祖。當然,真正的追蹤遠非如此簡單。為此,我們有必要將相關因素的人員(先祖)羅列如下:
第一組先祖及其節點:董文昱(627)-- 董玄獎(656)-- 董神嶠(686)-- 董秦(716)-- 董竭忠(?)-- 董玠(718)。
董秦以上是直系世系,董竭忠失考,董玠(為長樂先祖) -- 11世孫董夢麟(1070) -- (相當于長樂前代世系董玠之十一世舜都震龍后董始祖;舜明;舜俞鼇峰前董始祖)。竭忠,玠與秦應為從昆弟(或應排除從子裹義)。
辨析:1),秦與玠的關鍵點在于董夢麟與廣川王壽村的淵源;2),還在于董文昱與故城董琦先祖董福的淵源。
第二組先祖及其節點:董重質(770)-- 董傳道(800)-- 董昌(850)董敏(874)-- 董宗本(905)。
辨析:1),從出生年齡明確看出董昌與董敏的從昆弟關系;2),董重質的前世淵源在于董敏的祖塋房山(良鄉);3),
還在于董重質就職于淮西世系傳承(董秦李希烈吳少誠吳少陽吳元濟均出于南下的平盧軍)董重質與董秦應為從子舊義關系。
第三組先祖及其節點:董敏 -- 董宗本 --(趙延壽)......董志先 -- 董士誠 -- 董珍 -- 董百川 --董公 -- 董得盈 -- 董文選 ......
辨析:董宗本與趙延壽(本姓劉)青少年時期相識于蓨(景縣),景縣有廣川鎮與王壽村比鄰,均為古代董府莊園地域;董敏逝世后靈柩從洛陽運回良鄉葬入董氏祖塋;董文選一族乃王壽村后裔,在北京逝世后也全部入葬良鄉董氏祖塋(按滿洲宗法規矩應葬入北京北部延慶密云一帶);
第四組先祖及其節點:董文昱唐高宗時期為棣州刺史,故城董福(1302)-- 三世董世賢(1352)-- 七世董琦(高平縣令戶部主事按察司僉事)-- 董邦政(1500)抗日英雄職務略......陽信(棣州)明代董琦所著“董氏家譜”說:吾祖先世家景州故城,至宋慶歷年間(1041),有官棣州司戶參軍者,以女妻轉運副使陽信張公安上.即陽信家焉......據《唐代州府僚佐中的司戶參軍 -- 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例》論文研究:“唐代絕大多數司戶參軍都是由高級職官貶謫而來(87%),而大多數來自中央機關......唐后期由刺史貶官為司戶參軍情況十分突出......唐代后期司戶參軍常常被作為中央安排的一個職位......"本節說明,故城董氏(王壽村派衍)有一支先祖一直履職于棣州或首都開封任上,來往于故城棣州(或開封)之間,時間延續到宋代(宋仁宗時代)。同時說明棣州司戶參軍幾有可能是從中央機關抑或刺史位置上貶謫而來。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董宗本董重質乃至長樂瑯岐董氏與廣川王壽村存在著無可辯駁的淵源關系。更有甚者,《薊州史志》記載:董秦的籍貫有兩種說法,一是薊州,一是北京。此說法印證鹽山董氏家譜所說:“懷愍之亂被虜,遣返密云”之說。薊密京實為一地代名詞(相當于目前北京四環或五環圈內)。根據良鄉董氏祖塋推斷,古代從洛陽或平陽被虜北上遣返的董氏群體落籍地就是現在的北京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