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雙柏縣,流傳著一部彝族創世史詩《查姆》。這部彝文古籍記載了萬物起源、天文地理、占卦歷算、詩歌文學等等,是一部名符其實的彝族百科全書。 目前,《查姆》已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查姆》到底有多厲害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這部耀眼的彝族創世史詩 ,穿越回人類的起源時代 。 查姆是什么意思? 在彝語中,“查”直譯就是“源”的意思,“姆”是“大”的意思,即內容很多、豐富之意;“查姆”合起來翻譯也就是“萬物起源”。 圖源:楚雄州非遺網 在雙柏當地的彝語中,“一查”就是“一段”、“一章”或“一個故事”的意思。根據記載,《查姆》共有一百二十查,現已收集到彝文古籍《查姆》七十二卷。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彝族百科全書,被彝家人視為自己的根和譜。 《查姆》里有些什么? 《查姆》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吾查》、下部為《邁查》。上部內容為開天辟地、洪水泛濫、人類起源、萬物起源等;下部其內容包括天文地理、占卦歷算、詩歌文學等。《查姆》創造了大量形象生動的神話和深奧的科學內涵,更是一部十分豐富而又生動的神話記事大典,她為今天人們生產、生活、社會活動、社會文明、科學文化提供了很強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 圖源:央視網 如《陸姆查》講述的是人類、動物的起源;《正姆查》《作姆查》記述事物的起源;《以而查》記述江、河、湖、海的起源;《吐色以姆查》講述錢幣的起源;《波姆查》講述倫理道德的起源;《嫩念查》講述最先產生的文字,彝族文獻。 《查姆》的經典篇目 根據《查姆》記載,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由彝族祖先俄羅果也嫫的身體變成。傳說俄羅果也嫫死后,他的兩只眼睛變成了天上的太陽和月亮,牙齒變成天上的星星,口里呼出的最后一口氣變成了風和雨,頭發變成了花草樹木,胡須變成了莊稼,心肝肺腑變成了金銀銅鐵;腸子變成了河流,肚子變成了大海。而雙柏縣的查姆湖是由他的膀胱變成的,所以,湖里從來沒有水源供給,湖水也從不會外流,無論滄桑巨變,湖里的水從未干涸。 “賽玻嫫”是雙柏縣至今流傳最廣的《查姆》篇目之一。 圖源:百度百科 賽玻嫫的意譯是“換做蛇妻”。這篇敘事神話長詩,是一篇講述“做人”的倫理道德經。詩中的主人公蛇郎、七妹是一對恩愛夫妻,上敬父母、下愛兒女,他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家庭富裕,日子過得美滿幸福;而大姐好逸惡勞,想盡辦法害死了七妹,做了蛇郎的妻子;在天神的幫助下七妹復活了,與蛇郎和兒女團聚,終于又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書中的這些神話史詩反映了彝族先民樸素的唯物觀念、辯證思想和自然宇宙觀,展現了彝族先民開天辟地、創世造物、創基立業、勞動斗爭的廣闊圖景,記述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查姆》與彝族畢摩文化 在《查姆》的影響下,一直以來,彝族先人用燒香的方法傳遞信息,天神嗅到香味,看到香頭上的火星就知道人間有事找他們。燒三炷香的傳說,一炷香是燒給天神,二炷香是燒給地面上的土地神、水神,三炷香是燒給祖先的靈魂。燒三炷香是給天神、土地神、祖先的靈魂發出的信號,祈禱天神、地神、祖先保佑平安。因此初一十五都要燒香祈禱。 圖源:雙柏縣文化館 畢摩文化是《查姆》文化的一大亮點。畢摩是彝語音譯,雙柏彝族阿車支系自稱為“唄瑪”。“畢”為“念經”之意,“摩”意為“有知識的長者”。“畢摩”就是指專門替人禮贊、祈禱、祭祀的人。彝族民眾從古至今都認為畢摩是“智者”,是知識很豐富的人,他們識古彝文,掌握和通曉彝文典籍,通過念誦經文等形式和神、鬼溝通,充當人們與鬼神之間、祖先之間的矛盾調和者,并通過象征性極強的祭祀、巫術等行為方式處理人與鬼怪神靈的關系,以求得人丁安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說,畢摩既是彝族民間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和組織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如今畢摩仍存在和活躍在彝族民眾的生活中。 編 輯:桃蓁 責 編:孟宏 | 一 審:曹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