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穴部》云:“在墻曰牎,在屋曰窗。”段玉裁注:“屋,在上者也。”這就是說,牎和窗意義相同,但位置不一樣。窗:本作“囪”,同“窻”,“窓”,“牕”,“牎”。古人在古建筑中置窗,主要是為了“通”的功能,即通風和采光。
窗的歷史 天窗
窗原本專指天窗,是開在屋頂上的,而牎才是開在墻壁上的。到后來,窗和牎分別不甚分明,以至于漸漸通用。如近代《西京雜記》描述趙飛燕所居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玻璃,亦皆照達,毛發不得藏焉。”又晚唐溫飛卿有詞曰:“綠窗殘夢迷”。出現在這里的窗,大約與牎已同義了。唐、宋、遼、金、元建筑物的窗格以直欞為多,欞子稱為破子欞,截面三角形,尖端朝外,里面是平的,以便糊紗或糊紙。明清以后,窗的裝飾日趨精巧,形制也更為豐富,在宮殿建筑中更多采用菱花窗。
窗的樣式
建筑藝術發展的核心就是木構件的比例、曲率、組合方式等藝術的演變,傳統中式建筑中巧奪天工的門窗藝術就令人驚嘆。光是最簡單的結構形式就不勝枚舉:方形、圓形、菱形、瓶形、葫蘆形、樹葉形、十字形……再算上圖案樣式那就更令人眼花繚亂了:梅花、冰紋、大桃子、櫻桃、雙錢、麒麟錢、萬字、壽字等,寓意美好的吉祥元素都可以點綴其上。窗的裝飾也體現了房屋主人官員、商人與文人迥異的審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財富象征。古代門窗一般用上好的楠木、柏木雕成,歷經上百年一點都不變形,經過長年使用反而浸潤得更加油亮。 古窗框景
在雕刻手法上也頗為繁復,門、窗、隔斷每個部件都飾以不同的圖案,最為典型的是吉語類的福(蝙蝠)、祿(梅花鹿)、壽(麒麟)、喜(喜鵲)、牡丹(富貴)、蘭花(高潔)等正宗傳統的漢族雕刻圖案。有的人家在花窗上還貼有薄薄一層金箔以顯示富貴,這些金箔歷經百年現在仍清晰可見。讀書人家的門板等處雕有詩詞書畫,信佛的人家門板上刻有云鑼傘蓋、彌勒佛等佛教圖案。以明清以后的宮廷為例,格扇窗常用三交六椀、雙交四椀等菱花,周邊并配以精致的雕刻,造成一種淡雅肅穆的氣氛,與宮廷建筑中的富麗堂皇相諧調。
窗的種類 建筑元素·窗
與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國古建筑中要靈活、豐富得多,窗就淋漓盡致地演繹了這個觀點。格窗,一般用于廳堂前檐,常以四扇或六扇作為一樘;半窗,多用于廳堂的次間以及暖閣,暖廊之類的檐柱間;花窗,是一種開在房屋壁面上僅供換氣的固定窗式,多用木格,以便夾紗或糊紙。此外,還有落地長窗和拆裝靈便、遮擋視線的窗柵和單取裝飾效果的假窗。
當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園林建筑中,其意義就更為豐富。它巧妙利用人們視線的局限,增加空間變化、引出朦朧詩意。如園林中粉墻上的洞窗或漏窗,隔開兩個空間,利用人們視覺上的錯覺,起到擴展景深的作用。使人在此一邊看到彼一邊,二者構成對景,本是咫尺相望的景物更顯含蓄幽深。一段粉墻,幾竿修竹,這已然是一個幽雅小景,但若再在墻上開一方漏窗,讓陽光灑下來,篩下斑駁的圖案,與婆娑的竹影互為映襯,實墻的封閉感便消失于竹木風姿之外,園林風景因此更加韻味無窮。
園窗
陳克在《菩薩蠻》里輕吟“綠窗春夢輕”,王安石也在《悟真院》中描寫“野水從橫漱屋除,午窗殘夢鳥相呼。”如同我國古典詩詞一樣,我國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瀟灑疏朗,或玲瓏秀巧,或透漏幽邃。細細體味,方能解其風情。 門窗
中國文化講究人與自然的相生相融。無論是輕夢還是濃睡,都要憑借窗戶捕捉天籟,將自然界種種微妙變化,融入意識。遺憾的是,現代建筑已經慢慢忽略了窗在天人互通上的審美與哲學。幸而在芙蓉古城,關于窗的精制妙作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在這里居住或漫步,你便能體會什么叫做“唯有中國風之魅力古窗方能格出一墻天地間的浪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