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一九三六年六月改稱“中國抗日紅軍軍政大學”(簡稱“紅大”),十二月中央任命林彪為“紅大”校長兼政委,劉伯承為副校長,羅瑞卿為教育長,楊尚昆為政治部主任。一九三七年一月,“紅大”遷至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抗大總校從一九三六年六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共辦了八期,共收學員二萬九千余人。 抗大除總校外還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先后建立了十二所分校。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建立兩個分校。一分校校長何長工,起初校址在晉東南,一九四0年一月遷駐山東解放區。二分校校長陳伯鈞,校址在晉察冀邊區靈壽縣。 一九四0年一月,在延安設立第三分校,校長許光達。 三月,在豫皖蘇邊區設立第四分校,彭雪楓兼校長。 九月在鹽城成立第五分校,陳毅兼任校長和政委。 十一月在太行武鄉成立第六分校,校長劉忠,政委黃歐東。 一九四一年七月在興縣成立第七分校,校長周士第。 五月在天長縣成立第八分校,校長張云逸兼。 一九四二年五月在南通縣成立第九分校,粟裕兼校長。 同年春在鄂豫皖區成立第十分校,李先念兼任校長和政委。 抗大一分校校址由晉東南遷到山東解放區的沂水岸堤成為抗日軍政大學山東分校校址。 “膠東抗大”—革命干部的搖籃(一)
張榮起
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膠東半島,乃至開埠80余年已相當繁榮的煙臺,中等學校還寥若晨星,然而,在牙山方圓百里的戰火中,卻已流動著一所享譽四方的軍政干部大學。雖然隨著革命形勢的變化,幾更校名,由“抗大”,到“教導二團”,又到“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統稱“膠東抗大”),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與“培養革命干部”的辦學宗旨不變,從1940年4月創建,至1949年5月徹底遷走,近10年的風雨歷程,為軍隊和地方培育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干部。60年后的今天,她的來龍去脈很少有人說得清楚。近期我們通過對教育文史資料的調查,重溫了當年抗大 “火線上辦學”的歷史。
“膠東抗大”的由來
“膠東抗大”的前身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1936年6月1日創立于陜北瓦窯堡,當時叫“中國抗日紅軍大學”, 1939年初,改校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址遷到延安。不久,中央指示“抗大’分批離開延安,到火線上去辦學。一分校(全國共12個分校)在校長何長工的率領下,渡過黃河來到太行山區。是年冬,“抗大”總校也要遷太行上區,于是由何長工校長率一個留守大隊迎接總校,一分校則由周純全接任校長,率校部經冀南到了魯南沂蒙山區。當時校部有三個大隊,第一大隊由賈若瑜任大隊長,廖海光任政委。
此時膠東經過1937年12月14日的“天福山起義”后,抗日形勢如火如荼,由于急需軍事干部,1938年3月也建立了一所膠東軍政干校,校長由第五支隊司令高錦純兼任,12月,劉漢接替丁光任副校長。為迅速培養膠東抗日游擊戰爭的領導干部,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山東縱隊決定,派出“抗大”第一分校的第一大隊到膠東與膠東軍政干部學校合并,編為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亦稱三分校。一分校是校本部,在沂水,二分校在東平湖)。
1940年2月,一大隊在賈若瑜和廖海光的率領下,沖破重重封鎖線,經魯中開赴膠東,于當年4月到達膠東抗日根據地,在招遠、掖縣、萊陽邊區的掖縣三元村同膠東軍政干校會合,兩校合并,正式成立了抗大膠東支校,簡稱“膠東抗大”。劉漢任校長,廖海光任政委,賈若瑜任副校長(對外是團長,不久接任校長)。“膠東抗大”隸屬“抗大”第一分校,歸膠東區黨委領導,經短時間準備,6月1日正式開學。1940年夏秋之交,校部轉移到平度大澤山區,邊戰邊學。1941年3月15日,許世友司令員指揮下的膠東主力軍,打開牙山,當日下午,“膠東抗大”勝利到達牙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有了相對穩定的辦學條件。
“膠東抗大”的風雨歷程
“膠東抗大”自1941年進入棲霞,到1949年徹底遷出,近十年時間,雖然幾進幾出,但主要活動范圍是在牙山方圓百里以內。在棲霞(含棲東)境內,活動范圍有三處。
一是牙山的西麓和北麓。1941年春剛入棲霞境內,首先落腳于牙山西麓的刁崖后、麻地及周圍的十幾個村莊。幾個月后移駐北麓山區,一直到日寇投降前夕,這是抗大連續辦學時間最長的地點。校部首先駐東夼村(今鳳凰莊),各營隊向北先后延續到雀劉家、小莊(今富莊)、上崖頭、大莊頭、桃林夼、野夼、東下夼、西下夼、宅頭、甲格莊、河西、徐家、山合 山盧 夼(今國路夼)等村,向東及南分布在巨夼、西城、白馬夼、荊子埠、北楚留、柳家莊、楚留店、大莊、西莊、西草鋪等村莊。是年6月,聶鳳智自第一分校派來接替賈若瑜任校長,廖永光繼任政委,黃經琛任教育長。校部分政治處(下設組織、宣傳、青年、民運、鋤奸5股)、參謀處(設作戰、訓練、人事、通訊4股)、后勤處(設財務、軍需、糧秣、軍械4股)、直屬連隊(設警衛、通訊連、便衣排、騎兵班)幾個辦事機構,學員根據形勢需要招生,先后實行過三、三與四、四編制。1941年秋是三個建制營600多學員的學校。
隨聶鳳智從一分校調過來一批干部及軍事、政治教員,也帶來部分新教材,為教學充實了力量和內容。這一階段的教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倡啟發、研究、實驗式,廢止注入、強迫、空洞的教學方式。當時教學設施很簡陋,無固定的教室、桌凳、和像樣的教具,場園、寺廟、樹林,甚至塋盤就是教室,學員的背包當坐椅,膝蓋作課桌,教具自制,反掃蕩的戰場就是實驗場地。這一年,經歷了春夏兩次大掃蕩,在聶、廖首長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保存并增強了學校的實力。
1942年下半年,延安整風文件傳來,結合教學工作,克服主觀主義,使教學內容更切實際。這一期學員逢上日軍司令岡村寧次親自發動的冬季拉網式掃蕩(即馬石山慘案那次),支校采取游擊戰術,配合主力部隊,再次打擊了敵人,取得反掃蕩勝利。
1943年為貫徹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方針,山東軍區決定,將抗大一分校本部改為山東軍區教導一團,膠東支校改為第二團。5月蔡正國接替聶鳳智任團長(校長),劉浩天任政委。校部機構按教育與行政統一的原則整編,學員共約千人,組成9個隊,編為3個營。教學計劃亦有所調整,為深入開展整風和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軍事課除“正規化”軍事訓練外,加強了小分隊游擊戰術訓練。政治課著重學習整風文件,開展整風運動,自上而下發揚民主,一面教學,一面查”三風”不正的表現。學校還發揚“抗大”老傳統,開展生產節約運動,開荒種菜,上山打柴,幫助群眾筑路、疏河、修堤壩等,學校還建立了修械、榨油、紡織、被服、磨面等工廠。既保障了學校的供給,也減輕了根據地人民的負擔。整風以后,傳來陜甘寧邊區和各兄弟軍區采用群眾路線練兵的經驗,對教學工作促進很大。1944年冬主要推廣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教學方針。1945年2月,討伐萊陽趙保原的戰斗中,教導二團副教育長率領一批學員到第一線體驗戰斗生活,使軍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當年8月教導二團進軍萊陽,迎來日寇的無條件投降,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學校面臨著培養更多干部去開辟新區的任務。這時裴宗澄、嚴政接替蔡正國、劉潔天任團長和政委。
二是以古鎮都為中心的棲霞城區和周圍村莊。1945年9月教導二團在萊陽城招收了第4期(支校第8期)學員,到水溝頭一帶進行了短期整頓,10月即重返棲霞,團部住古鎮都村的牟氏莊園,各營及連隊分住十里鋪、觀東、濱都宮、北巖子口、南巖子口及城區的“卍”字會、霞山書院、悅心亭、南坊、楊疃、北關等幾十處,這期間,正當抗戰勝利,人們渴望和平,但國民黨單方面強行接受勝利果實,對國共兩黨簽定的《雙十協定》,毫無誠意,并隨時有發動內戰的跡像,教導二團為適應隨時發生戰爭并開發新解放區的需要,本期學員增至2000多人,編成30個學員隊,其中知識青年占三分之二,被稱為學生隊,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實現培養干部的目標,學校開展了學習創模運動、百日大練兵和整紀創模運動,目的是將“秀才”培養成文武雙全的解放軍干部。百日大練兵中,學員每天早操要堅持10華里的全副武裝跑步,苦練幾月后,學生連的白面書生,都變成了身強力壯的“小老虎”。
這一期教學不同以往的是,為適應現代化戰斗,增設了機槍與炮兵等特科隊,注重高層次軍事技術訓練。棲霞城區的白洋河套及場園,到處是大練兵的緊張場面,重機槍與炮兵訓練,最引人注目。他們千方百計攻破技術關,訓練出一批批射擊能手。1946年7月國民黨發動了全面內戰,教導二團學員提前畢業,分赴軍隊和地方各條戰線。隨著形勢的變化,校部再次轉移到萊陽。
三是流動于唐家泊與蛇窩泊一帶。1947年2月為適應解放戰爭發展的需要,華東軍區決定,將山東教導二團(習慣仍稱抗大膠東支校)改稱華東軍政大學膠東分校。校長鐘光國、政委周澍,教育長閻繼樵。同月即招收第一期學員(總第10期),這一期的特點是學制短,僅3個月。教學以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為重點。開學后即開展了立功爬山運動,以鍛煉堅定的革命意志。這期間,國民黨大舉進攻膠東,戰局緊張,在“保家保田,打跨敵人進攻”的口號下,連隊分散行動,又恢復了類似1942年日寇大掃蕩時的游擊形式。近在棲、萊、海一帶周旋,;遠則派出小分隊,東達昆崳山麓組織老區人民修工事,北上打擊盤踞煙臺的頑敵。8、9月間,才比較穩固地落腳于牙山西麓的刁崖后、麻地、東野、下閣子一帶村莊。是年12月14日上午傳 來了萊陽城解放的特大喜訊,分校駐地各村都舉行了盛大慶捷會。。1948年開春,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災情,學校除了預期完成學習和練兵任務之外,大搞生產自救,并幫助當地群眾度春荒。分校一路南移,經唐家泊、東三叫、石門口、大中疃、柴西山等村,分別做群眾工作,4月到蛇窩泊鎮的文石村才固定了校部駐地。并在鄰近的柳林莊、下范家溝,南臺駐了三個營部。各連隊分住在窩樂、朱留、院頭窯、唐山頭及前、中泥都、小莊泥都、張家泥都等村。
此后一年內,又有了相對穩定的辦學條件,軍事、政治、文化課較能正常進行,1948年8月,領導干部又作調整,王儒林任校長,孫殿甲任政委。本期以訓練南下干部為主。學校自上而下開展“三查三整’,為迎接全國解放做好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11月,大批干部和500多學員奔赴華東局,準備過江。分校于1949年5月青島解放前夕,徹底離開棲霞。結束了近十年的風雨歷程。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 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此名,校址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干部的大學。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他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抬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由于敵后抗日斗爭的需要.根據中共中央決定抗大于1939年7月向敵后挺進,同年12月到達晉察冀,翌年2月到達晉冀豫,1943年3月返回陜北綏德,直至抗戰勝利。 抗大在敵后先后創辦了十二所分校,一分校在晉東南、后遷山東,二分校在晉察冀的靈壽,后返陜北并入總校,三分校在延安,曾改為軍事學院擴后亦并入總校,四分校在淮北,五分校在蘇北,后遷淮南,六分校在山西武鄉,后并入總校,七分校在山西興縣,八分校在淮南天長縣,后改新四軍二師教導團,九分校在南通,后改蘇中公學,十分校在鄂豫皖,太行分校在河南涉縣,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1945年10月遷至黑龍江省北安。不久遷往齊齊哈爾,改稱東北軍事政治大學。學員以部隊調干為主,還招收投入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知識青年,學習內容有馬列主義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游擊戰、中國歷史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云、李富春都到抗大講課或作報告。抗戰八年,抗大培養了二十萬優秀軍政干部,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和奪取坑日戰爭乃至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