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縣故城遺址空中全景 在寧波市奉化區東部,是西塢街道的一個大村,叫白杜村,村中還有一座城山。對村民來說,城山是一座最普通不過的山。居民們在這周圍日常地生活勞作,卻料想不到他們踩在腳下的是一座2000年前的鄞縣古城。 2月6日上午,記者從奉化白杜鄞縣故城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上了解到,繼“句章故城”之后,寧波地區最早古縣城之一的鄞縣故城具體位置已被找到。根據考古發現,并結合歷史文獻與方志記載,可以確定奉化區西塢街道白杜村城山南側為秦漢時期至隋代的古鄞縣縣治所在。 發掘清理工作照 寧波最早設立的四縣之一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吳,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睉饑鴷r期的《國語·越語上》第一次對古鄞縣有了記載。 “鄞”是寧波地區出現最早的地名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已設立古鄞縣,是寧波地區最早設立的四縣之一,即句章、鄞、鄮、余姚。宋寶慶年間編纂的《四明志》記載道:“奉化,會稽郡鄞縣地。今縣東白杜里有鄞城山,山下有廣福院,舊云鄞城院,即古鄞縣治所也?!?000多年前,白杜作為秦會稽郡鄞縣縣治,是當年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時古鄞縣的地域范圍遼闊,大致包括現今的鄞州、奉化、北侖、舟山、寧??h東部及象山縣一帶。古鄞縣延續了800余年的歷史,直至隋代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入句章后廢棄。 城墻現狀 記者跟隨考古學家們探尋鄞縣故城的歷史遺跡,在沿坡而上的過程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次考古發掘項目現場負責人許超表示,我們腳下踩著的就是當年的城墻。 在山頂的一處探溝內,考古學家進行了解剖試掘,這里展示的是鄞縣故城北城墻的一個橫剖面,這個看似樸實無華的橫剖面里藏著1700多年的歷史。 記者跟隨考古學家探尋鄞縣故城遺址 穿過竹林,在考古學家的帶領下,記者又見到多個探溝,其中不少為生活遺跡,包括石砌水池、水井、灶臺。 然而,這樣一座故城能夠“重見天日”,卻得來不易。 一場跨越4年、持續2年多的野外考古 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據國家文物局立項課題“寧波地區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計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奉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科研機構,對今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白杜村一帶展開了跨越4個年頭、持續2年多的野外考古調查勘探、解剖試掘和文獻梳理、遙感航拍、雷達掃測、影像分析、三維掃描、科技檢測等工作。期間,共完成調查勘探面積約80萬平方米,試掘探溝8條,出土陶、瓷、石、鐵等各類遺物標本與建筑構件300余件,發現不同歷史時期夯土城墻、水池、作坊、水井、灶、灰坑、燒灰面、紅燒土堆積等遺跡現象多處。 建筑基礎夯層剖面 同時,本次考古出土的遺物特征及碳十四測年結果與史書所記載的興廢時間基本吻合,也可相互印證。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發現還表明,早在設立古鄞縣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白杜一帶應已有較多人群在此聚居生活,為秦漢之際古鄞縣的設立奠定了基礎。而其城墻的修筑,應不早于東漢晚至孫吳時期,在時間上晚于古鄞縣的設立,或與東吳時期“詔諸郡縣治城郭”有關。 依山傍水的早期縣級城邑 據悉,此次考古除了確定鄞縣故城的具體位置以外,還探明了鄞縣故城的城址范圍??脊虐l現表明,鄞縣故城系以夯土墻體與城外水系為圍合空間,城址周長約750米,面積約3.7萬平方米,是一座特色鮮明的依托山體與水系興筑的早期縣級城邑。其東面是現在的竹木嶺村即鄞州大岙村,北有堇山、庵山、烏竹山等小山丘,南靠天龍山,三面環山,西邊有一條山溪流過當作護城河,中間水道密布,田地廣闊,這些均附合秦、漢時建城的一般規律。在那些交通并不便利的時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建城的重要條件之一。 石砌水池 從具體考古情況看,其夯土城墻位于城山頂部,沿山脊線走向分布,目前共探明西、北、東三段共360米,其中北段墻體保存較好,呈長條狀,上窄下寬,頂部現存寬度約4.1米,底部現存寬度約7.5米,殘高約1.6米;水系主要位于城山東、南側,探明面積約5.8萬平方米;居住區主要位于城山南坡,面積約1.17萬平方米,其上部多為建筑廢棄后形成的瓦礫堆積,下部為黃土堆積,局部見有厚達1.2米的夯筑建筑基礎。 坯料作坊址 此外,在城址的南側,發現有一處堆積有坯料的作坊遺址。在城址的周邊,歷年來發現過數量豐富的古墓,應為那一時期的墓葬區所在。 云紋瓦當 “鄞縣故城的發現,擁有既不同于平原型城址、也不完全同于防御型山城的鮮明特色?!睂幉ㄊ形奈锟脊叛芯克L王結華告訴記者,“此次的發現不僅為深入研究寧波古代城市發展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案例,對于探討長江中下游地區早期山城、水城的特征及其演變也同樣具有重要的科學與歷史價值?!毕乱徊?,寧波市文廣局將會同奉化區政府共同推進鄞縣故城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此外,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會繼續向國家文物局申報進一步挖掘的課題,希望能夠對鄞縣故城進行更大面積地揭露,從而充分了解古鄞縣的布局情況,并對周邊聚落進行深度調查勘探,更多地了解早期寧波地區的社會生活生產狀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