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是刻帖以外所有文字刻石的總稱,按不同的形制可分為刻石、摩崖、碑與碣、墓志、石經、造像記、石闕等。 · 壹 · 刻石:東漢以前,凡所見刻有文字的石,概稱之為“刻石”,比較早的刻石有秦始皇登嶧山的《嶧山刻石》等。由于年代久遠,加之戰亂,原石被野火焚毀.現藏于西安碑林的《嶧山刻石》碑是在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由鄭文寶根據南唐徐鉉摹本重刻,碑陰有鄭文寶題記。 西安碑林藏宋刻《嶧山刻石》 · 貳 · 摩崖:指的是直接刻鑿于山崖石壁上的文字,用于敘功或記事。 現有最早的摩崖文字是《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位于陜西漢中市褒城鎮北古石門以南崖壁上,俗稱“大開道”和“開道碑”。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漢中太守鉅鹿鄱君奉詔受廣漢蜀郡巴郡刑徒2690人修建棧道,歷時三年開通。《開通褒斜道摩崖石刻》與《石門頌》、《郙閣頌》、《西狹頌》并為漢代著名摩崖刻石。 《開通褒斜道摩崖石刻》局部拓片 · 叁 · 碑與碣:“后漢以來,碑碣興起。”,這與其敬鬼神尚厚葬的社會風氣有關,東漢光武中興,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很快,豪門貴族盛行厚葬,立碑則是厚葬的重要組成部分。碑與碣是有區別的,普遍流傳的說法:“方者為之碑,員(即“圓”字)者謂竭。”也就是說,從正面看,上頂為圓弧形的是碣,上頂平,正面呈長方形的是碑。 西安碑林藏《漢·唐公房碑》 · 肆 · 墓志:墓志是為亡人歌功頌德的一種石刻,其銘文內容稱為“墓志銘”。其先以平常的敘述性評言記死者姓名、籍貫、郡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稱為“志”,末有幾句押韻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表達悼念之意。墓志始于漢末,北魏時期,墓志尤盛,以河南洛陽邙山居多,素有“生居蘇杭,死葬北邙”之說。漢代墓志的形式不固定,后人所加的名稱也多不同,有葬磚、墓志、柩(槨)銘、墓室題記等。 西安碑林藏《大唐故楊府君墓志銘》 · 伍 · 石經:所刻文字是儒家、佛家或道家經典的刻石,它是從內容的角度來命名的。 古代經籍,都是輾轉傳抄,年代相隔久遠,文字往往謬訛百出,以至俗儒解經穿鑿附會,貽誤后學。鑒于這種弊端的產生,熹平四年(175),議郎蔡邕與堂溪典、楊賜等經靈帝允許收寫經文,使工鐫刻后定于洛陽太學門外,作為官方標準。《熹平石經》的刊立對校正古籍以及對文字、書法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其后相繼出現的儒家經典刻石還有:曹魏的《正始石經》, 唐朝的《開成石經》,后蜀的《廣政石經》,北宋的《嘉祐石經》,南宋的《紹興石經》和清朝的《乾隆石經》。 西安碑林藏《唐·開成石經》 · 陸 · 石闕:“闕,門觀也。”漢代,有城闕和宮室之闕,還有在祠廟、陵墓前的裝飾性建筑----石闕,石闕在門前兩旁,闕中間為行走之道,即神道。闕有的刻有銘文。我國現存的漢代石闕共29處,其中山東4處,北京1處,河南4處,四川地區最多,有20處。石闕到漢代以后基本不再營造。 東漢章帝章和年間;形制、特點:石闕;現狀:三座,存平邑縣博物館,省保 · 柒 · 造像碑:中國古代以雕刻佛像為主的碑刻,少數與道教有關。在其上開龕造像,并常銘刻造像緣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貫、官職等,有時也有線劃的供養人像。盛行于北朝時期,多發現于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省。現存的實物,以北魏時期的最早,而以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時期的數量最多,說明其最盛期在北朝晚期。至隋代日趨衰落,唐代僅偶有發現。 隋代釋迦千佛造像碑(西安碑林博物館) 除以上幾種外,屬碑類的刻石還有界碑、經幢、井欄、題詠題名、醫方刻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