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近日,騰訊發布《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顯示,52%年輕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父母為啥成了圈外人?記者采訪了多位年輕人得知,他們有的擔心父母催婚,有的為了報喜不報憂,有的覺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對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裝著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兒女開心就好……(2月6日《重慶晚報》)
乍一看,“朋友圈屏蔽父母”的行為令人詫異,難以理解為何年輕人這樣對待父母,本來是至親骨肉,卻變成了圈外人,似乎有些冷漠無情,可能傷害到父母的感情。不過,要是仔細分析下,則就會發現是多慮了,事情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嚴重,只是兩輩人代溝的另一種體現罷了。
從記者的調查看,父母大都知道被孩子屏蔽了,也理解孩子的做法,但還是會有失落感,卻不愿主動戳破這個事,仍然選擇假裝不知道。至于年輕人屏蔽父母的理由,則各種各樣,諸如怕逼婚、怕嘮叨、生活方式不同等等,綜合來講就是年輕人覺得與父母輩有代溝,不想受到父母的過多干涉。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時代變化、社會發展所決定的。父母與子女年齡往往相差幾十歲,按照十年為一代算的話,意味著父母與子女相差數個時代,從社會變化速度來看,堪稱劇烈變化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相應的時代變化也超快,對人們的認知形成巨大沖擊,兩輩人相隔數個時代差距,代溝不可避免擴大很多,互相不理解、看不慣的事,也就更多了。
在年輕人眼里,朋友圈就是自己的地盤,想怎么曬就怎么曬,用不著看別人的臉色,何況已經成人,有獨立生活的自由,父母長輩無權干涉自己的生活。但在父母看來,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孩子,總是不放心,操心各種各樣的事情,即便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也還是牽掛于懷,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保持著密切關注的熱情,不愿錯過一絲一毫。
從現代社會文明發展趨勢看,個人的獨立意識愈來愈強,年輕人渴望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想受到父母長輩的干涉,也不愿意太過親昵,希望能夠保持一定的距離,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空間。年輕人將“朋友圈屏蔽父母”也是一種心理的表達,暗示父母不要老是將自己當小孩子看待。父母要學會逐步放手,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選擇,與孩子保持定期交流溝通。
不妨重溫下紀伯倫的那首詩歌:“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