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歡歡喜喜過大年】有獎征文活動
文/01一線 網上無意中看到一臺老式爆米花機,那些塵封多年的記憶又把我帶回了童年。那個葫蘆狀的黑鍋,在童年時代給我們帶來過很多快樂。除發留戀爆米花的美味,還有一家人圍繞母親在廚房制作爆米花的時光。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每年臘月靠近年關,這便是鄉親們準備年貨的季節,也是爆米花匠最忙碌的日子。上半月準備過年的干貨,下半月則把重點放在過年吃的點心制作上。過年咽茶或吃的點心,除了炒紅薯片(條件好的人家則有油炸薯片)、炒花生、炒豆子,焙南瓜和葫蘆籽等小吃以外,最難制作的點心就是爆米了。因為它要經過爆米花機的初步加工,封存不回潮,進入廚房后,還要經過再次進鍋焙干、在鍋里加入熬制的糖汁伴混均勻、舀出入模、碾壓、分切,封存等工序。 那個歲月,那些有點手藝的鄉民,諸如爆米花匠和豆腐匠也趁機掙點錢補貼過年的家用。在爆米花機出臺之前,鄉下都是用鍋爆米花,爆出來的米花不大,還沒有爆米花機爆出米花白。 我還記得和鄰居們檢柴帶米去村口排隊等待爆米花的情景。 一張矮凳子,一臺風箱,一個爐子,一口爆米花鍋,一個麻布袋,一根扁擔兩頭挑,這便是爆米花匠的所有工什。爆米花的過程,看起來也很簡單,生火,裝米(或其他要爆的東西),固定鍋蓋,生火加熱,讀壓力表,爆鍋。實際干起來,就沒有這么輕松了。一個中年人,在矮凳子上端坐一整天,左手拉著風箱,右手搖著鍋,還要時不時騰出一只手添柴火。火爐里的木灰和火星在風箱風力作用下四處亂濺,時不時落到衣服上,立即燙出一個窟窿。整個臉頰也沾滿灰塵,加上火苗的烤灼,一天下來,眼睛鼻子都分不清了。因此,很多時候,都要戴上一雙手套,最好帶上一個幫手,幫著拉拉風箱,添添柴火,扎扎口袋。 因為鍋口較小,這些點心爆開后,容易在鍋口發生擁堵,全部憋在鍋里,不及時取出來會燒糊。這個時候,必須有一個幫手拿著一個鐵鉤,迅速把憋在鍋里的東西鉤撈出來。 記得那年年關,我們村來了個爆米花匠,我們在旁邊幫助添柴。這樣爆米花匠可以右手拉風箱,左手搖鍋。我們一邊添柴火,一邊看著鍋下面的爐子在不停地轉動,鍋的把手那邊有一個壓力表,爆米花匠就是靠這個壓力表來判斷啥時候該爆鍋的。鍋的另外一端,是固定卡口,以保持鍋內高壓的。卡口一定要卡緊,否則熱氣容易噴出傷人。旺旺的火苗,把爆米花匠和我們的臉映成紅色,特別是到了傍晚。有時,火力有點大時,爆米花匠烤得不舒服時,就會瞇著眼睛。不難想象,一整天下來,會熏得夠嗆的。到了起鍋了,只見他右手固定鍋把手,左腳幫忙固定鍋。左手扳開鍋的卡口,我們都在期待中…… “砰”的一聲巨響,爆米花出鍋了;煙汽散盡,爆米花稍涼;便可入嘴,香脆可口。散落在地面上,被我們哄搶著往嘴塞,那種帶甜的爆米花可是美味極了。當然,大米經過爆米花機爆成爆米花后,有一種加過糖精的爆米花是給我們孩子們解饞當點心吃的。還有不甜的爆米花就是用來年關結米花糖糕,主要用于招待客人。 年關那幾天的忙,相當于農忙雙搶季節,一大堆的事情等著做。為防止孩子們偷吃過多,大人往往把準備茶點的時間集中在這幾天。白天忙碌著打掃衛生,收拾屋里屋外,晚上才能騰出時間來做米花糖。 米花糖是春節茶點的重中之重,通常是擺放在茶盤的中央。不僅如此,按老人們的說法,頭年米花糖做的好壞,也預示著來年的收成和家運。因此,做米花糖是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做米花糖的工藝有很多講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所以村里少數幾個技藝精湛的伙計,在這些日子東家西家忙的團團轉,除了睡覺,在自家家里幾乎見不到人影。 我家是由母親領著我們來自制米花糖。我家親戚多,所以也比別人家準備更多的米花糖。夜幕降臨開始制作,直到深夜才能結束。我一般負責燒火和檢起封存,雖然有點火熱,我卻十分喜歡這種時刻。我們跟著母親圍著灶臺和廚房忙來忙去,有說有笑,在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米花糖的制作各道工序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第一步:烘焙爆米花。南方濕氣重,爆米花爆過后,放上幾天就不脆了,所以制作米花糖之前一定要先在鍋里微微烘焙一下,除去濕氣,改善口感,同時利于儲存。通常要烘焙至能用手指捏碎成粉末。 第二步:熬糖(熬好糖汁)。這是米花糖最關鍵的環節,能否制作成功,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取決于熬糖。可以用白糖,也可以用紅糖。從味道來講,紅糖還是差了不少的,而且也不那么光亮。所以,有條件的人家都是用白糖。用白糖必須要有添加劑,添加劑有兩種:一種是小糖(其實就是紅薯糖,通常是煮紅薯的時候提取的),還有一種是明礬。大多數人家是不會有小糖的,所以只有選擇明礬。明礬的用量最能體現師傅的制作水準,多了做出來的米花糖味道苦澀,而且對身體有損害,少了無法將爆米花膠結成整塊,也就無法制成米花糖。母親往往根據爆米花的數量,取用幾碗白糖,豬油少許,加上更多數量的水,邊攪邊熬。直到水分全部蒸干,糖變成糖汁。熬到接近火候,放入適量明礬,繼續熬片刻,用筷子在取出一滴糖汁滴到涼水里,糖汁立即凝結成糖粒。母親根據糖粒的硬度來判斷是否熬到火候。 第三步:加入爆米花,攪拌均勻。老家的鍋是搭在灶臺上的,用它攪拌均勻的米花糖。也就是等糖熬到火候,便可將烘焙好了的爆米花放入大鐵鍋進行攪拌。為數不多的糖汁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與一大鍋干爽的爆米花充分攪拌均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掌握好手勢,否則不是攪不勻就是要攪出鍋外。就像炒菜時顛鍋一樣,熟手看起來手到擒來,不會的就要出洋相。母親還可以根據攪拌的手感,初步判斷出米花糖是否能制作成功。 第四步:出鍋,入模,碾平。以最快的速度攪勻了糖汁和爆米花后,便要出鍋。這個時候,已經準備好了干凈的餐桌面板和四四方方的框架(通常是用來做豆腐的框架,大小比較合適,也容易借到)。把框架放到餐桌面板的正中央,一人扶住框架,以固定面板。母親或哥哥他們則迅速將鍋里的混合物轉移到框架內。轉移完畢,幾個力氣大的開始用圓筒狀的“官升”(又稱米升,竹制圓筒狀物,老家用來裝量大米的)將米花壓實壓平,邊角處則用刀背特別擠壓。此時,小小的廚房內彌漫著誘人的香甜味道,這并不是品嘗的好時機。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米花糖還很燙,無法入口。 第五步:切條,去框架,切片。為節省時間,米花糖壓平壓實后,通常開始進行切條工作了。沿某個方向切成寬度大約十公分寬的長條,就像整條香煙。切條過后,挪開框架,此時,便可最終判斷到底是否制作成功。如果成功,取出框架后,基本上不會散落爆米花顆粒的,否則,長條慢慢變形,到最后徹底散開。一旦失敗,是不能用來招待客人的,就只能裝起來留著日后自己慢慢吃。一般在去除框架后,母親在一旁不斷的觸摸長條的溫度,并試著將長條米花糖切片。一旦時機成熟,幾個人迅速開始最后一道切片工序。切片也是有講究的,切片太早,粘結力不夠強,米花糖片容易出現變形。切片太晚,結塊太硬,切起來很費勁,而且容易形成碎塊。 第六步:儲存。米花糖切好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氣,在第二鍋糖熬好之前簡單收拾一下殘局后,取出幾塊切好的片狀的米花糖,心滿意足的品嘗一番。米花糖很甜,吃幾塊便有點膩了。剩下的工作還很多,除了繼續制作下一鍋外,還要迅速的騰出下一鍋的制作場地。于是,將剩余的米花糖裝進甕壇,用報紙綁扎好封口,并用沙袋壓口。我家年制的成品米花糖,厚度沒不到一厘米,裝米花糖的甕,一般用自家釀制的米酒的甕來裝。 那個時代,農家手上余錢少,不常給孩子們買零食吃。所以,每家每戶都會做比較多的米花糖。后來,也結少許芝麻糕和花生糕。等春節過后,還能留下不少給孩子們當零食吃。春節期間,零食多,爆米花糖糕可能會備受冷落一會,但是,往往在春節過后便成了我們孩子們的美味佳肴,沒多久就被消滅個底朝天。
(2016.1.14晚) |
|
來自: 01一線 > 《01一線原創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