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國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走向分裂后,建立的幾個主要汗國 文/達觀天下 圖/來源于網絡 四大汗國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在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走向分裂后,在蒙古帝國基礎上建立的幾個主要汗國。 蒙哥大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布哥發生汗位爭奪,1264年忽必烈最終獲勝。四大汗國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分別是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國,與元朝驛路相通,但經常爆發邊界沖突。他們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實際上又各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四大汗國的出現,是蒙古族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欽察汗國,亦稱金帳汗國或術赤兀魯思。1243年,拔都建立了東起也兒的石河,西到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極圈附近的遼闊廣大的欽察汗國。對于東歐各公國享有宗主權,包含羅斯公國(羅斯公國是俄羅斯國家的雛形)。1314年元仁宗遣使冊封,予以承認。欽察汗國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商業貿易中心。月即伯在位時,汗國達到極盛時期。遷都到別兒哥薩萊城,與伊利汗國、埃及等國通好,對外貿易興隆。欽察汗都信奉伊斯蘭教。伊凡四世,以莫斯科大公國為核心,逐漸發展成一個新的強大的國家——俄羅斯。羅斯從大帳汗國中獨立出來,并滅亡了大帳汗國。金帳汗國中央權力日漸下降,15世紀20年代初,欽察汗國分裂成9個相互獨立的國家。開始分裂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大帳汗國等小汗國。拔都的兄長斡兒答及其后裔據有今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形成了白帳汗國。 察合臺汗國最初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建都阿力麻里。察合臺系后王篤哇與窩闊臺系后王海都聯合,屢與元朝皇帝軍隊爭戰,公元1303年始與海都子罕八兒歸服。1314年,察合臺汗怯伯復位,把國都從阿力麻里遷至撒馬爾罕,汗國開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以阿力麻里為中心,包括喀什、吐魯番一帶;西部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也先不花、怯伯死后,亞洲中部的蒙古貴族各部各自為政,互相攻殺。1348年,18歲的貴族禿黑魯帖木兒在阿克蘇擁立為汗,史稱為東察合臺汗國。強制16萬蒙古人改信伊斯蘭教。1363年,東察合臺汗國發生內亂。東察合臺汗國從1348年建立,歷經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所滅,立國166年。西察合臺汗國被帖木爾奪取了國家政權。 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或伊兒汗國,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主要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建都于帖必力思。與元朝關系一直都很密切。1295年6月19日,合贊汗率領將士改宗伊斯蘭教,取名穆罕默德,自號素丹,伊爾汗國組建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1335-1378年的四十多年間,建立了各自的小王朝:賈拉爾朝(1336-1411年);克爾特朝(1245-1389年);穆札法爾朝(1313-1393年);賽爾別達爾國家(1337-1381年)。1380年以后,內亂迭起,1388年為帖木兒帝國所滅。 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1229年窩闊臺將封地賜給其子貴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將封地分割,分授諸王,以去其勢。1259年阿里不哥稱大汗后,忽必烈也稱大汗,雙方戰爭反復進行了5年,1264年阿里不哥戰敗。1301年汗國勢衰。1310年海都子察八兒為察合臺汗怯伯所敗,部分歸附欽察汗國,部分被并入元朝。存在時間過短。 元朝末年爆發了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順帝北逃。諸汗國也在元廷北遷的同時發生重大變化。原窩闊臺汗國早已經被大元王朝、察合臺汗國及欽察汗國三方削弱、瓜分。察合臺汗國亦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東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汗國。后來帖木兒推翻西察合臺汗國而自立,自稱可汗。伊利汗國內亂后被帖木兒帝國吞并。欽察汗國分裂為大帳汗國、藍帳汗國等國,先后成為帖木兒帝國的藩屬。諸汗國基本上演變成了東察合臺汗國和帖木兒帝國等權力中心。帖木兒帝國先后吞并西察合臺汗國,大敗東察合臺汗國,兼并伊利汗國,挫敗欽察汗國,生擒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帖木兒領兵80萬攻明,中途不幸病逝,帝國大軍返回。帖木兒帝國內部為爭奪帝位爭得你死我活,最終由其孫哈里承襲王位。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