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智能手機在拍照時只能擁有一個焦點,處于對焦點上的被拍攝對象自然是清晰銳利的,剩下的部分,因為沒有在焦點上,就會逐漸從清晰過渡到模糊。通常稱這種區域上的變化叫“景深”,如果清晰的范圍較小,那么就是“淺景深”,反之變化不大,整個畫面都比較清晰就是“深景深”。 什么是景深? 景深是指聚焦清晰的焦點前后可接受的清晰區域。當景深很淺時,焦點是一層非常薄的落在物體上的平面,它平行于手機感光元件所在的平面。當影響景深的條件發生變化時,例如鏡頭光圈縮小時,這種明顯的清晰范圍就會在鏡頭焦點平面前方和后方延伸。通過對景深的控制,攝影者可以對畫面主體及背景環境的清晰度進行控制。 在構圖的基本方法中,運用景深虛化處理背景是非常常見的。利用長焦距或大光圈或縮短拍攝距離,都可以營造出淺景深的效果。淺景深可以將復雜的背景虛化,進而凸顯主體。上面一張圖是應用最基礎的方法進行拍攝的示意圖,離相機最近的花朵代表前景,往后依次是中景和背景。下面一張圖是經過虛化處理突出景深效果的拍攝方法,前景和背景都被虛化了,從而突出中景的被攝主體。 下圖表現的是趴在坐上貓咪的可愛場景。采用了比較淺的景深,主體突出, 營造了美麗的背景虛化和柔美的畫面效果。 影響景深的因素 2 手機對焦本身并不難,手指點一下想要對焦的區域,剩下的手機會迅速搞定。然而手機攝影想要出彩,往往也在對焦這個部分。在拍攝中,影響景深的三個主要因素如下,我們可以調整這幾項來改變景深效果。例如: 1. 拍攝時光圈的大小 2. 鏡頭的焦距 3. 相機與被攝對象的距離 因此對于光圈和焦距固定的手機來說,我們能改變的要素只有對焦距離。想要手機拍出物體銳利背景模糊,一定要記得,手機在對焦的范圍以內距離物體盡量近,而物體距離背景盡量遠。 上圖要表現的是寵物狗的特寫,對寵物狗的眼睛對焦,狗狗的眼神被完美表現出來。 景深與以上三個要素的具體關系如下: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大,光圈數值越小,景深越淺;光圈越小,光圈數值越大,景深越深。 鏡頭的焦距: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拍攝距離:相機與拍攝對象距離越近,景深越淺;相機與拍攝對象景深越遠,景深越深。 景深與前景、后景 對前景對焦拍攝 對后景對焦拍攝 后景是鏡頭中位于主體后面或靠近后邊的人或物。后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 對后景對焦拍攝,將會把后景作為被攝主體進行表現,而后景以外的部分都會被虛化。這種虛實對比強烈的照片往往會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正常的拍攝一般都要求焦點清晰,從而讓主體清楚地呈現出來,但是有時候,有目的地在畫面中使一部分景物焦點虛化,也是攝影表現的技法之一。比如圖中,通過有選擇地把前景枝葉放在焦點之外,攝影師有意越過前景,只對后方水面中的樹林倒影進行對焦,從而使枝葉變成了陪襯的前景,虛實對比給人深刻的印象。 通過調整背景控制虛化程度 在影響景深的3 個要素中,拍攝距離(鏡頭和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起著重要的作用。改變拍攝距離有兩種方法:一是移動照相機來改變照相機與被攝物體之間的距離,二是改變被攝物體與背景之間的距離。改變被攝對象與背景的距離時,其他拍攝因素是保持不變的。此時畫面的景深不會改變,但是因為背景距離清晰的景深范圍更遠,所以照片中的背景的虛化效果會更加強烈。也就是說通過改變拍攝距離,可以控制畫面的虛化程度。 上面兩幅照片中,第一張是拍照者采用俯拍方式拍攝的,花朵與地面距離較近,且地面較暗淡,虛化程度不是特別明顯。拍照者改為側面平拍第二張照片時,畫面中背景較深遠,距離拍攝主體更遠,畫面背景的虛化效果也就更加明顯。 關于虛化程度的正確理解 景深和準確對焦對畫面的清晰度非常重要。一些初學者可能會認為,照片中的某個局部要么清晰,要么模糊。其實,這種理解太過絕對化,圖像焦外的模糊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可以呈現線性變化,也就是從稍模糊逐漸變為完全模糊。從焦內到焦外,存在著從清晰到逐漸模糊即虛化程度緩慢漸變的趨勢。 照片中的拍攝對象只有處于焦平面時才真正清晰,所有不在焦平面上的點,在照片中都或多或少有些模糊,只是較弱的模糊效果我們無法用肉眼分辨出來。距焦平面越遠,圖像越模糊。實際上,在很多照片里,由于景深不夠淺,不在焦點上的景物仍可被清晰地辨認出來,從而削弱了觀者對被攝主體的注意力,此時就需要把景深控制得更淺一些。相反,如果需要交代畫面的環境信息,需要交代拍攝主體處于賽場看臺的環境,這時景深可控制得深一些,畫面從清晰到模糊漸變,但是一些背景元素仍然清晰可辨,觀者可以了解拍攝現場的相關信息。作為背景元素,即使焦外區域不太清晰,也能讓人們了解照片的拍攝背景和其他信息。 |
|
來自: 憨癡呆 > 《攝影欣賞與攝影文章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