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秉鈞銘、李馥藏鳳紋端硯) 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或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干,古人也因此有'哈氣研墨'之說。總體而言,端硯要從質地、顏色、品種和雕工四方面來鑒賞。 (清?大西洞夔龍紋端硯) 端硯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鑒賞端硯,首先看它是否發墨。而發墨的關鍵,在硯石的石質。可聽石聲:優質硯材根據硯坑不同有的“無聲”,有的有“木聲”,而也有如同“泥聲”的石材。可用手撫摸:用手撫摸硯堂,慢慢撫摸到硯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細膩滋潤,有撫摸嬰兒肌膚的感覺。 (清?龍鳳紋雙面端硯) 端硯以紫色為基調,但各名坑硯石色澤有差異。觀察、比較、分辨端硯石色時,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觀之)才能看得清楚、準確。比如拿一塊優質老坑硯石濕水之后觀察,就會發現它的色澤是以紫藍色為硯石的主要色調,在紫藍色的基調上可以觀察到老坑硯石色采斑瀾、富有變化,紋理清晰、明凈、純潔。而其色彩又好像是從硯石里透出來,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給人一種實的而不是虛的,凝重渾厚的而不是單薄輕浮的感覺。 (清?袁廷檮銘太史端硯) 魚腦凍:魚腦凍的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也有白中微帶灰黃色的,是硯石中最細膩、最幼嫩之處。最佳的魚腦凍應是潔白如晴云,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刻硯藝人,一般都把魚腦凍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魚腦凍的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幼嫩、滋潤。 (清?唐雲畫、徐秉方刻夔龍紋淌池端硯) 翡翠:翡翠在端硯石中呈翠綠色的圓點、或橢圓點,或條狀,并有翡翠紋、翡翠斑、翡翠點、翡翠條和翡翠凍之別。 金銀線:金銀線恰似線條狀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之中。黃色者為金線,白色者為銀線。金銀線是水巖硯中獨有的一種石品花紋(麻子坑、坑仔巖偶然也有發現)。 冰紋:冰紋有如懸崖的瀑布,一瀉千尺。白中有暈,向兩邊融化開去,似線非線,似水非水。 鷓鴣斑:鷓鴣斑也稱麻雀斑,是呈橢圓形的小斑點,疏密不一的灑落在硯石上,斑點有白中帶黃色,黃中帶褐色或青中帶黑色,恰似鷓鴣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點,故名。石眼 石眼:端溪硯中天然生長的如鳥獸眼睛狀的“石核”。 (清?玉峰主人銘蕉白藏青大西洞端硯) 端硯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而雕刻則是端硯制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 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得當是錦上添花,處理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璞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璞的石質,去粗存精,認真構思,并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 (清?吳大徵銘、徐熙刻、陸恢自用,隨形兩面端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