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理財觀念,受到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家庭的經濟水平。
二是父母的消費方式。
父母的消費方式,又與父母的民族、文化、原生家庭、社會環境等息息相關。比如,中國教育體制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財商培養,而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則相繼制定了財商教育計劃,并列入學校的必修課。
上述兩方面,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無可避免的。
由于傳統觀念的原因,在我們中國人眼里,“錢”字自古就是庸俗的代名詞?!妒勒f新語》中寫道:“口不言錢”,就是說品行高尚的人不應談錢財。 現在,咱們國人對孩子的養育,更多地還停留在基本的吃喝拉撒和學習,孩子只要負責好好學習,賺錢是大人們的事。即使家境困難,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也舍不得讓孩子打工吃苦。
而國外的父母早已從小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讓孩子理解錢的來源和用途、適當地學習怎樣掙錢、學會有計劃地存錢、花錢,這些對孩子長大后的工作和生活會大有裨益。
雖然他國的財商教育理念也不一定適用中國國情,通過參考借鑒國外教育的精髓,可以啟發我們的思維,反思自己的財商教育,并根據自家孩子的性格和接受力,結合家庭實際情況,有的放矢開展家庭財商教育。
一、猶太人的財商教育 猶太父母認為,想讓孩子懂得理財,先要讓他們關注生活中與金錢有關的事物。
可以通過設計一些金錢游戲達到效果,比如猜物品的價格,在紙箱里放一些日常用品,如糖果、書、手表、筆等這些孩子們平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物品,讓孩子們猜一猜每個物品的價格,猜對的孩子就可以得到相應價格的錢,誰拿到最多的錢誰就是最終勝利者,勝利者也會獲得額外的獎勵。此類激勵游戲使得孩子們為了成為大贏家,平時主動留意商品的價格,并記在心里。
財商教育不止于此,記住商品的價格并非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通過觀察和了解商品的價格,了解金錢的概念。這樣日積月累,孩子們的能力得到鍛煉。他們會輕松地說出同一件商品在什么地方可以花最少的錢買到,識別出哪些促銷才是真的優惠,避免被商場忽悠或誘惑。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滿周歲時,很多猶太父母會把股票當作孩子第一份生日禮物。比起各式各樣的玩具,猶太父母更愿意送給孩子更實際的禮物,送股票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接觸錢、認識錢、了解錢。
二、英國的財商教育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于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
從5歲開始。要教育孩子分清硬幣和紙幣的區別,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
7歲-11歲,讓孩子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學習如何管理銀行和儲蓄賬戶,以及如何做預算。
11歲-14歲,讓孩子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
14歲-16歲,讓孩子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相關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讓孩子從小懂得財富增值的重要性。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三、美國的財商教育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這是美國一些學校為少兒理財教育設定的目標:
3歲,開始辨認錢幣,認識幣值。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簽,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并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后,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四、日本的財商教育 我們鄰國日本,父母主張孩子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因此,在課余時間,許多日本孩子都會在校外打工賺錢,實現“通過勞動獲得”自己所需的物質。
與美國家庭的觀念有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在財商教育中強調的是一種責任感。孩子為家庭做家務是其應盡的義務,如果因此孩子向家長索要報酬的話,就扭曲了家庭關系。 |
|
來自: xiaqiu2000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