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李太林導師(全部原創,歡迎關注)
案例一:華為的1:1:1比例(工資:獎金:分紅)
深圳華為公司于近日內部發放了《2017年虛擬受限股分紅預測通知》。通知表明,2017年工會虛擬受限股每股預測收益約為2.83元,每股現金分紅為1.02元。

華為員工的年終分紅
華為員工的薪酬主要包括三部分:工資、獎金和分紅。華為員工的主要收入不是來自工資,而是更多的獎金和分紅。華為有句俗語很好的描述了收入情況: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意思是入職華為三年內大部分靠工資,三年后獎金逐步可觀,五年后分紅逐步可觀。對華為員工來說,高額的獎金和分紅才是大頭,華為的虛擬股便被內部員工視為“唐僧肉”。華為的虛擬受限股與普通意義的股票不同,需要員工持現金購買,但又不享受所有權、表決權,也不能轉讓和出售。并且這種股票不必經過證券行業監督管理部門繁瑣的審批程序,但是卻可以享受分紅與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華為員工都能獲得分紅,有股份分配的員工通常需要在15級以上,當年的業績考核達到A和B+。以應屆畢業生為例,入職華為定級一般為13級,工作滿一年至三年后,符合業績指標的即可配股,通常在5萬至10萬股左右,若按照此次的價格粗略計算,稅后總分紅最高可達20多萬元。華為一位20級的管理層老員工,大概有100萬虛擬股,按照今年的分紅比例,100萬股能獲得263萬元的分紅(102萬元現金+價值161萬元的的虛擬股票)。
華為的分配思維可以這么理解:
1、工資:保障生活需要,達到基本工作標準,為爭取人才,工資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2、獎金:反映個人的業績與貢獻,業績高貢獻大所獲獎金也越高。
3、分紅:團隊貢獻與剩余價值再分配,讓員工關注團隊整體經營價值。
案例二:董明珠,每人加薪1000元行不行?
2016年底,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宣布,格力電器員工每人加薪1000元。以提高人才競爭力、穩定團隊、消除員工不滿。外界很多觀點認為,格力一直對職工不太好,干部員工收入低、福利差、工作時間長、壓力山大。但是對股東卻很好,分紅高是上市公司里出了名的。這次,董小姐突然示好內部職工,是幸福來的太突然,還是另有隱情?
格力股份董事長董明珠
根據資料顯示,格力電器自上市以來,累計分紅309.64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760.52億元,分紅率40.71%。然而,員工工資卻一直徘徊不前。入職三年的管理崗員工,在格力算上加班費,只能拿到6000元,還房子貸款都不夠。格力效益這么高,員工卻拿不到高收入。利潤一半分給股東,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人人加1000大元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問題來了,既然董小姐決定給每位員工加薪1000元,是不是一件真正的好事呢?
一、平均主義
加薪自然是好事。格力果斷這么做,應該得到一定的認可。起碼董小姐意識到,真正能跟自己一起奮戰的是團隊,那些股東是靠不住的,他們完全在乎的就是利益,而員工雖然也需要利益,但對公司多少都有一份感情。
但是,采用人平加薪法,屬于典型的大鍋飯模式,表面上誰也不得罪,一視同仁。操作上極其簡單,無障礙落地。不過,從深層次來看,這種加薪方法可能只解決一部分員工問題,仍有許多員工的訴求未能得到滿足。
從實際反饋的效果來看,好象很多員工顯然不太滿意這次加薪,大多數人認為加的少了,因為格力過去的薪酬一直比較低。而公司管理層、技術人才估計意見會更大一些。
啟示:當你打開利益分配這個盒子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盒子裝著太多的東西,有時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但你必須勇敢面對,這是老板、領導者應有的勇氣。
二、懶政之嫌
話說人人加薪1000元,簡單粗糙,直接了當。格力每年要為這次加薪投入7-8億元,董小姐一句話、公司一頁紙通知就搞定了。
我個人估計,外企、民企都不會這么干吧。不是說民企老板不愿意為員工加薪,而是這種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思維與做法,有明顯的懶政之嫌。
加薪只有帶上激勵機制,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支持做到:滿足公司的要求、員工的需求。只能說,這是一次純粹的加薪,沒有別的!不過,這種做法,除了格力和董小姐,應該也沒誰了!
三、變革之路
其實,董小姐已經很努力了,只是作為國企領導人,她即使有更好的想法做法,也無法充分按自己的設計去執行,而且在“國企+上市公司”雙重光環之下,基本上難于在機制上有太大的作為。
華為就完全不同了,任正非自己設計了一套激勵機制,永遠不上市,全員持股98.4%。這意味著所有員工都能夠分享到企業發展的紅利,所以也就有了每到過年就有華為員工年終獎幾十萬、上百萬的傳聞。
任正非也自豪的表示:“華為這套管理體系,全球獨一無二,是我們勝利的重要保障。”
可怕的一錘子薪酬模式!
傳統的薪酬模式中,一錘定音的定薪方法非常流行。主要體現在以下環節:
一、員工新入職:根據對員工過往的資歷、學歷、經驗、能力評估,確定一個試用期薪酬、轉正后薪酬,基本上都是比較固定的額度。
二、員工轉正后: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很多崗位的薪酬模式“能力定薪、考勤加薪”,有的將員工劃在不同的能力區間,然后按能力定崗定薪。不過,員工即使再有能力,如果不轉化為生產力、經營價值,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三、管理等級薪酬制:通常會從“職種、職類、職群、職等”四個維度出發,建立一套縱向為等級、橫向為檔位的薪酬層次,但前提是每一個點位都是固定薪酬。

等級檔位薪酬表
四、加薪難題:一般采用固定加薪法。常見的方式包括:考核晉級、職務提拔、年度加薪、工齡加薪、崗位變動加薪、能力加薪、特別加薪等等。由于加薪的規則和操作不夠科學、規定、透明,因此尤其對管理崗位、重要崗位的加薪及薪酬,多數企業都采用保密制度。
五、高薪員工之痛:傳統薪酬模式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剛性有余、彈性不足”,所謂剛性,即能高不能低、能加不能減、能上不能下,而且經常與個人的價值與貢獻脫勾。一些拿著高薪而狀態和價值卻在下降的員工,形同企業的雞肋,很讓人煩惱。
六、同考核掛勾:由于很多崗位的員工拿著固定工資,缺乏動力和壓力,因此企業推行績效考核,從工資挖一塊出來做考核,也有的企業同時填進去一塊,組合起來稱其為所謂的“績效工資/獎金”,實際上,這個做法基本上都達不到期望,而且容易引起員工的反感與抵觸。因為員工認為加的工資是自己應得的,不接受高目標要求和扣薪的做法。而老板認為,無論是原來的工資還是加了工資進去,員工都有義務和責任達到要求、完成目標,否則就要減扣。而且,由于激勵力度過小,員工感覺到只有壓力,缺乏動力。
思考:
總結:一錘子定薪、一錘子加薪,干的就是一錘子買賣!企業得不到增利,員工很難有加薪、高薪!不破不立,只有敢于突破傳模式,才能迎來嶄新的充滿能量的未來!
任何企業都要建立一籃子薪酬計劃
馬云在談到薪酬、績效時總結了6個要點:
任何老板都要有自己的薪酬績效理念,這是利益分配、人才經營的重點。因為,使用何種薪酬模式,關乎員工與企業共同的利益。往小里說,這是員工工作的力量之源,往大里說,這決定了企業的人力是成本還是資本。
馬云固然有很多地方值我們學推崇或效仿,但是大企業畢竟達到了一定規模,未必所有的管理模式都值得我們去嘗試。但是,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馬云、任正非等管理大家的風范、格局、視野,所有的中小企業老板都應該好生學習。因為他們也是從0開始、從小企業做起來的。
薪酬絕對不是一錘子就定下來的事情,而是把他裝在一個大籃子里,因為我們在設計薪酬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

薪酬設計的8大平衡!
除了這8個平衡要素之外,還要具體考慮這些因素:
1、固定比例+浮動比例:固定部分太高,助長安逸;浮動部分太高,員工失去安全感,影響招人、留人。
2、月度激勵占比+年度激勵占比:若月度固定,激勵周期過長;若年度無激勵,無法實現剩余價值的趨同。
3、年薪占比+未來激勵占比:員工需要短期報酬,也期待長期回報和可持續發展。
4、加薪VS加成本:不給員工加薪,員工又沒動力更沒忠誠;若加薪幅度小,員工不為所動依然沒活力;若加薪頻繁、幅度大,企業將人力成本高企、贏利下降、無力承擔。
5、薪酬VS考核:給員工高薪酬,但若無標準、無要求、無考核,則易高薪養懶;若只作高要求、嚴考核,無高激勵,員工內心抵觸,無法持續推行,最后考核只能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6、發錢VS分錢:業績好的時候,給員工多發錢,業績不好的時候,誰來負責?發錢只會提升員工的期望、增加企業的支出;而分錢,是以“個人貢獻+團隊價值”、“客戶價值+經營價值”為導向,員工收入高低,不是老板給的,更多的是員工和團隊一起創造出來的。
什么是一籃子薪酬計劃?
就是將員工收入體系按短期、中期、長期及固定+變動、工資+個人貢獻獎勵+團體價值分享、基本收入+產值工資+價值工資等構建起多方式、多維度的分配系統。

產值工資是以結果和效果為導向的薪酬設計
其核心思維及宗旨即:
1)讓員工為自己干,拼命干、自動自發地干。
2)企業實現平臺化運行、自動運行。
3)員工的收入與價值高度匹配。
4)高薪酬、高績效、高產出、高激勵。
5)員工與企業是利益共同體,企業增利、員工加薪。

KSF與PPV的激勵性薪酬結構
如何創建一籃子薪酬計劃?
1、打破傳統的“固定薪酬”、“底薪+提成”、“月度固薪+年薪考核”等低效管理模式,管理層及經營系統用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寬帶薪酬),執行層用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量化薪酬)。

2、通過量化經營,全面實現產值化與價值化的分配模式。員工的工資按產值+價值進行定位。
3、除了月度KSF與PPV模式,年度取消雙薪、傳統年終獎、干股分紅等方式,實行管理層用IOP(內部職業合伙人)、執行層用POP(內部項目合伙人)等方式,讓員工共同投入資源、價值、貢獻,然后根據投入及產出進行剩余價值再分配。

業務人員的薪酬設計
4、對于核心、骨干人員,不要采用傳統的股權、股份授予方法,要實行PSP(增值創富期權模式),讓員工與團隊把企業做強做大,然后根據貢獻進行相應的分享和分配。

老板與員工應該是利益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