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事 貴州都市報新媒體中心出品 “鏘鏘鏘!”一陣響亮的鑼鼓聲開場后,幾名身穿戲服的人走上舞臺,通過各種滑稽幽默的語言和動作,把觀戲村民逗得開懷大笑。2月5日,在遵義桐梓縣新站鎮一村民院壩里,正上演著在當地傳承了300年的舞揚神戲。 當天上午9點,記者趕到桐梓縣新站鎮蒙渡村一王姓的村民家,在院落里,已搭建起一個戲臺,匯聚許多觀戲村民。 今年53歲的王俊良,是舞揚神戲的傳承人,“唱戲之前,先給表演兩人的臉上畫上紅和黑的臉譜?!蓖蹩×歼呎f邊給一名徒弟畫著,“這紅臉、黑臉的表演者,是這場戲中的主角,再穿配上戲服,就活靈活現了。” 據稱,當天,王俊良等6人要表演的是舞揚神戲中一部名叫《開路》的劇目。兩人扮演紅臉、黑臉,一人戴花臉譜、背上背著小花旗、頭上插著凌子扮演鐵甲先鋒,一人扮演鐵甲公主,其余兩人負責敲鑼打鼓。 劇目內容表述,夏朝君王派“紅臉”、“黑臉”兩人去修路,當路過鐵甲山寨時,遇上了鐵甲先鋒擋路,雙方打斗幾十個回合后,鐵甲先鋒敗下陣來,遇到鐵甲公主下山尋父,她扔出24把飛刀,雖“紅臉”、“黑臉”二人不停躲閃,還是中遭敗陣,此時,太白星君云端發話,要求鐵甲公主不要傷害二人性命,就此過關。 一陣敲鑼打鼓后,戲劇開始了,各位表演者唱詞、神態、步伐均很滑稽和幽默,讓觀眾笑聲不斷,同時,雙方打斗場景粗獷剛猛,表演者各具特色。 (表演。) 王俊良說,他從20歲起,就跟師傅學戲,現在,所有劇目、表演動作神態已熟記于心,不管是哪部劇目,內容多以逗趣為主,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真、善、美。 舞揚神戲主要有《桃山救母》、《穆桂英掛帥》、《五關》、《哈巴放?!?、《花子鬧房》、《大頭送妹》、《化葉下柳》、《財神》、《領牲走馬》等數十個傳統劇目。 戲班經常多則十七八人,少則七八人進行表演,主要道具有刀、令牌、卦、槍、劍、拐杖、馬鞭等;服飾有花冠、花裙、假辮、胡須、蟒袍、甲帽等;戲班人人能唱會跳,既擊鼓打鑼又化妝唱戲,人物造型有土地、雷公、加冠、二臺、紅黑二將、反王等,化妝上用紅白黑三色。 目前,舞揚神戲流傳在桐梓松坎、新站一帶。 (化妝。) (劇本。) 據了解,舞揚神戲起源于唐朝,距今已近1400年。 “這戲劇是從四川傳入貴州的?!蓖蹩×挤Q,以前,隨川鹽入黔,戲班也入貴州,鹽商們常在松坎、新站一帶搭臺,請來戲班唱戲。清代時,該戲劇傳承人候一從四川來到新站蒙渡豬巷,把技藝傳承給蒙應海、應奉兄弟,在當地共傳承八代,近三百年,傳給了王俊良。 王俊良嘆息,近10年,沒有年輕人愿意學此戲,會唱、表演戲的藝人正逐漸步入古稀之年,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在王俊良看來,戲劇好看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表演的各個細節,要把舞揚神戲更好地傳承下去,還得跟進時代、觀眾口味、文化欣賞的變化進行修改與調整,對此,王俊良自己剪裁戲服、自制臉譜,甚至尋訪當地藝人,在戲中融入鄉音鄉調,以接地氣的方式讓傳統舞揚神戲在傳承中復活。 遵義事編輯:姚強丨編審:姚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