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男性,40歲 ,工人 病歷號C101527 1975年1月30日 初診 主訴 ,肝硬化5年,神昏譫語,狂燥2天 患者1970年發現肝硬化。1974年12月17日因發熱3天,黑便一天。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及原發性腹膜炎”收住內科病房,入院時體溫38度,脈搏100次/分,血壓11。9/6。6KPA神清合作,,鞏膜及皮膚黃染,顏面浮腫,腹水征(+),肝觸診不滿意,脾肋下3厘米可及,實驗室檢查血HB104克/了,白細胞5。6*10(9)/L中性83%,血小板31*10(9)/L,白蛋白2。2克%,球蛋白3。9克%。住院后即用三腔管壓迫止血,并給予輸血和垂體后葉素,抗菌素治療。出血及腹腔感染得以控制,患者于12月28日出現煩躁,次日嗜睡,反應遲鈍,答非所問,撲翼樣震顫陽性。血氨測定為139微克%,考慮為肝性腦病。經靜脈滴注谷氨酸鈉等藥治療1月,癥狀時好時壞。至1975年1月30 日神志完全不清。譫語狂燥,打人罵人,無法繼續輸液治療。急邀祝師會診,辨證為熱擾心神。痰濁蒙竅。急用驗方牛麝散(牛黃。麝香。羚羊角。菖蒲 。丁香藏紅花,配制成散劑)每次半瓶,每日兩次,化水灌服。兩天后神志清醒,回答問題確切。撲翼樣震顫消失。為進一步鞏固療效。同時服用中藥湯劑治療 現癥面色晦暗,皮膚黃染,乏力納差,腹部膨隆,叩有腹水,小便量少,大便溏泄,每日3-4次,舌體大,質淡暗,苔薄黃,脈滑數,血膽紅素7。8MG% 辨證立法濕熱與淤血互結,,損傷肝脾,上蒙清竅,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治以清利濕熱,溫陽化氣,健脾利水為主,佐以清熱化痰開竅。方宗因陳蒿湯,五苓散化裁 處方。因陳30 黃芩10 梔子10 茯苓24 豬苓15 ,澤瀉15 白術12 ,桂枝10 制附片6。每日一劑,水煎服。同時用牛麝香散半瓶,每日兩次,化水鼻飼。` 治療經過 服藥12劑,為再昏迷,黃疸減輕,尿量增加,復查血膽紅素3。2毫克%。白蛋白1。8克%,乃停用牛麝散,守方加丹參30 ,再服15劑,精神體力,食欲明顯好轉,腹脹減輕,于1975年3月13日出院繼續門診治療。當時皮膚黃疸消退,鞏膜仍黃,腹長,尿少,便溏,舌暗有赤痕。脈滑,辨證立法同前 處方 因陳30 龍膽草6桂枝10 白術10 豬苓24 茯苓24 澤瀉15 車前草30 加減治療兩月余,鞏膜黃染消失,大便成形,尿量增加,腹脹腹水均減,可騎自行車就診,血膽紅素1。5毫克%,白蛋白1。76克%,球蛋白2。24克%,嗣后一因陳五苓散五皮飲。逍遙散或五味異功散交替服用。隨證加入丹參,澤蘭葉,白蒺藜。合歡皮等活血軟堅消癥之藥調治近一年,病告痊愈。化驗ALT。膽紅素均正常。白蛋白2。62克%,球蛋白4。17克% 按語本案為肝硬化合并腹水,黃疸,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實屬鼓脹晚期,治療頗為困難,初診時神昏譫語,狂燥不安,系濕熱互結,禰漫三焦,蒙蔽清竅而至,治療急用牛麝散清熱化痰,開竅醒神,使神志恢復,狂燥控制,轉危為安。以過后易芳治療鼓脹,究其病機系濕熱蘊結肝膽,不得疏泄,益于皮膚乃成黃疸,濕熱日久,氣血阻滯留,互結與脅下則為肝脾腫大濕熱損傷脾腎。/脾陽不運,腎陽不化,水濕內停,三焦不利故而腹脹腹水,尿少便溏,舌胖大,質暗淡,脈滑數皆脾腎陽虛,水濕不運,濕熱內蘊之象,祝師治用因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五皮飲合五苓散通陽利水消腫,逍遙散五味異功散健脾疏肝。隨證加制附片桂枝溫陽利水,丹參 茜草,紅花白蒺藜合歡皮軟堅化結,消肝脾之腫大,虛實兼顧,標本同治。經治一年,黃疸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病情穩定,確實不易。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74.對癥辯證選名方3》